含有牛奶和小麦淀粉 这不是蛋糕 是古代藏纸

  • 2021-02-26 16:49
  • 科技日报

借助于多种先进的科技手段,我们首次对古藏纸中瑞香狼毒纤维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鉴定,并利用此方法鉴定出本研究中所研究的古藏纸是以瑞香狼毒为原料的,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以瑞香狼毒为原料的藏纸。

作为藏区纸的总称,藏纸不仅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藏族造纸术。然而,关于藏文纸的起源和发展,很少有文字记载和考古实证分析。为了丰富对古藏文纸的认识,中国科学院人文学院考古与人类学系的杨一民教授课题组与西藏博物馆等单位的学者合作,对在西藏散叶寺发现的古藏文纸碎片进行了综合分析。

该研究论文最近发表于《考古科学:报告》(考古科学杂志:报道)。“借助多种先进的科技手段,我们首次对古藏纸中瑞香狼毒纤维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鉴定,并利用这种方法鉴定出本研究中研究的古藏纸是以瑞香狼毒为原料的,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藏纸。以瑞香狼毒为原料在2月22日接受访时,杨一民表示,这项研究还首次在古藏纸中发现了一种由“牛奶小麦淀粉”组成的独特施胶剂。古代藏文纸的高科技“透视”过去,古代藏文纸的科技分析主要由欧洲学者进行,包括对新疆和田安迪尔古城收藏的纸和敦煌藏经洞收藏的纸的分析。

2012年前后,德国洪堡大学的学者对敦煌藏经洞古藏文纸样进行了纤维分析,发现其纤维来源可分为大麻、瑞香、构树三大类。“显然,从现有藏文论文分析中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在与西藏博物馆娘集家研究员的交流中,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研究萨姆耶寺发现的古藏文纸碎片来了解其原料和工艺。这也是本研究的缘起。”杨一民回忆道。面对这批古藏纸,研究者关注的是相关的制作时间、地点、原料和工艺。但是这些潜在的信息仅仅通过肉眼观察是很难获得的,需要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确定藏文纸张年代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藏文的字体和内容判断大致年代,另一种是碳14定年技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韩斌博士介绍说,他们在请藏语专家预判的基础上,在两个不同的实验室对藏文纸样品进行了碳14定年。

结果表明,这组碎片是12-13世纪古代纸张的碎片。测年数据的一致性也表明碳14测年技术能够很好的判断藏文纸的年代,为后续藏文纸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搞清楚了藏纸的年代之后,科学家们急于想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原料制成的。对于造纸纤维的鉴别,常用的方法是用显微镜观察分析造纸植物纤维的形态,但显微镜观察有时难以区分和鉴别形态相似的造纸纤维,如纸桑纤维和桑树纤维,以及瑞香、瑞香和狼毒大戟纤维。“我们综合运用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热解-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纸纤维的热解产物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小有机分子的鉴定,建立了瑞香狼毒纤维的鉴定依据。用这种方法,我们发现这组碎片是最早的瑞香狼毒制成的藏文纸。”韩斌说。热解-气相色谱-质谱主要用于高分子材料的表征和分析,也用于艺术品和古代有机残留物的分析。热解-二维气相色谱-质谱主要用于石油化工和食品领域复杂样品的分离。

韩斌指出,在国内,这两项技术首次用于古纸的分析;国际上热解-全二维GC-MS也是第一次分析古纸。“以前的研究认为,古代藏纸中含有瑞香植物纤维,我们的研究进一步细化到clar

发现纸张中的特殊粘结剂初步观察到了油墨在纸屑表面的浸染状态,可以看出油墨只在表面浸染,没有进入纸张内部,说明纸屑经过了上浆处理。研究人员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纸张中有大量淀粉颗粒,表明淀粉用于纸张施胶。通过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发现存在蛋白质裂解成分。然而,淀粉颗粒和蛋白质的来源无法通过上述研究和分析得到证实。

因此,研究人员进行了蛋白质组分析。通过特异性肽分析,证实纸张中的淀粉来源于小麦,而蛋白质来源于牛奶。进一步推测可能来源于当地牦牛乳。发现纸张表面和内部除了淀粉、蛋白质等有机成分外,还有钙、碳、氧等元素,经进一步X射线衍射分析确认为碳酸钙。“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把这批古藏纸碎片的施胶和填充材料分析清楚了,即使我们使用了‘牛奶小麦淀粉’这种特殊的施胶剂,使用碳酸钙作为填料。”杨一民说。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初,维也纳植物学家维斯纳在安迪尔古城遗址分析古藏纸时发现了大量淀粉,认为古藏纸使用了大量未糊化的大米淀粉。威斯纳的结论被国内外的论文史学家广泛引用。但未糊化淀粉粘度低,难以与纸纤维紧密结合,不能形成较好的阻墨晕性能。而且通过显微观察,鉴定出古藏纸的施胶剂是大米淀粉,可能受其他因素影响,导致误判。

“我们的分析表明,小麦淀粉并不是没有糊化,而是酪蛋白的加入,影响了小麦淀粉的糊化过程,使淀粉颗粒吸水时难以膨胀破碎,糊化后还残留有粒径较小的淀粉颗粒。其次,一些小麦品种抗旱、抗冻,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就农作物的地理分布而言,用小麦淀粉作为藏纸的施胶剂更为合理。”韩彬分析道。植物资源决定造纸原料。一般认为,文成公主入藏加速了中原文化和技术向吐蕃的引进。据《旧唐书》记载,唐高宗继位后,西藏使者来到唐朝“请蚕卵和酿酒、磨、烤、纸、墨的工匠”,高宗皇帝“许下诺言”。造纸,本质上是将植物纤维分解

分散、滤水成型为薄片状材料。充足、优良的植物纤维供应是手工造纸的前提。在藏区造纸,首先面对的问题,可能就是某些优良造纸纤维原料短缺的问题。比如构树、桑树、青檀、竹子等植物纤维都适于造纸,在中原地区传统手工造纸中有大量使用,但这些植物种类在青藏高原却难以大面积种植生长。  因此,造纸工匠因地制宜,选取青藏高原分布广泛的瑞香科植物,如瑞香、结香、狼毒等植物纤维作为造纸原料,逐渐形成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藏纸。在这其中,瑞香狼毒全株有毒,可防虫蛀,利于文书长时间保存。

“可以想象,中原地区的纸匠入藏后,在缺乏优质植物纤维资源的情况下,改进技艺,将分布广泛的瑞香狼毒试用于造纸,然后逐渐推广开来。当然,这只是一个可能性的推测。事实上,藏纸原料选择的缘起,仍是一个待解的学术问题。”韩宾认为。  在韩宾看来,藏区和中原地区植物资源分布的不同,导致了造纸原料选取的不同。这充分体现了当地造纸工匠的智慧,也是高原地区人地关系的一个侧面写照。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