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和服务实体经济 多项措施帮助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 2021-03-05 11:05
  • 中国证券报

“十四五”期间,如何发展高质量的金融业,引起了NPC和CPPCC代表的关注。支撑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源。在巩固风险防范基础的基础上,许多代表建议,增加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不断推进金融开放,应成为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

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直接融资比例低,尤其是股权融资比例低,一直是金融体系的一个缺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原行长张志福建议,以直接融资为突破口,加大对优质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精准支持,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上市梯队建设,加强上市引导和定向支持,尽可能推动龙头企业上市。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项目储备,支持优质民营企业扩大债券融资规模。

此外,张志福建议建立区域性中小资本市场,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和天使基金,并积极进行大额股权融资。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拓展市场深度。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加快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突出创新资本的战略作用,这充分体现了私募股权基金的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逸晨表示,私募股权基金在筹集、投资、管理和退出过程中,非常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他建议相关部门继续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私募基金的具体运作提供支持和便利。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十四五”期间,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在这方面,几位代表建议应改善绿色金融的政策框架,以更好地支持绿色和低碳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朱建议制定绿色金融法,明确绿色金融的范围、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要求以及保障措施,加快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在制定和修订其他金融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时,也应体现绿色金融的原则。组织现有的绿色金融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按照绿色金融法的立法理念和原则进行整合、修订和完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建议修改绿色金融的定义标准,包括绿色项目的定义和绿色债券的评估认证标准。创建碳减排的支持工具,如支持绿色和低碳项目的再融资项目。逐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鼓励金融机构利用气候和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工具和方法开展气候和环境风险评估,不断提高防范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赵海英表示,信息披露是实现碳中和的第一步和基本环节。应由监管机构引导,行业协会推动,共同完善碳排放信息披露指南。

杨小平建议,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布局下,进一步建设和促进港、新等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为境内外市场主体提供“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引导离岸中资银行提高人民币流动性,提高结算、汇兑、融资服务水平,丰富离岸人民币市场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产品,增加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渠道。

此外,随着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跨境支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顾问崔玉建议,应利用区块链的理念和技术,建立一个涵盖东盟国家的统一跨境支付渠道。推进东盟统一跨境支付渠道试点建设。

在实施路径上,崔玉建议组织部分愿意的国内银行和部分东盟国家银行以监管沙箱的形式开展试点,探索实施东盟统一跨境支付渠道。试点成功后,统一跨境支付渠道的使用可以扩展到所有RCEP成员银行,实现RCEP境内跨境结算的内部流通,有助于发展更高标准的区域经济合作。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