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家首次公开发行公司撤回申请 执业质量 加强监管

  • 2021-03-29 14:34
  • 中新经纬

73家首次公开发行公司主动撤回投资银行执业质量申请,迎来强有力的监管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73家拟在科技创新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自愿撤回IPO申请,其中28家拟在科技创新板上市,45家拟在创业板上市。其中中信证券赞助的项目只有10个,排名第一。

监管部门强调,“得病”将严肃处理,绝不允许退出;要进一步加强中介机构的检查职责,督促其提高履职能力。业内人士认为,高比例撤回申请材料的现象反映出主办机构的执业质量不高,主管机构应加强自律,积极行动。

73家公司自愿撤回申请

据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28日,因发行人主动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或保荐人自2021年以来主动撤回保荐而被终止的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共有28家,共涉及保荐经纪人16家。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都赞助了其中的4家,排名第一;中信建投赞助其中三家,排名第二;招商局证券、民生证券、东莞证券、精华证券都赞助了两家企业,排名第三。其他九家券商都赞助了一家企业。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同期,因主动撤回IPO申请而终止审计的企业只有两家。

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45家公司拟在创业板上市,共涉及24家保荐券商,其审核因发行人主动撤回IPO申请而终止。中信证券赞助其中6家,排名第一;民生证券和国信证券都赞助了四家公司,排名第二;华泰联合和东吴证券都赞助了3家公司,排名第三。此外,中信建投、中天郭芙、招商局证券、长城证券、国泰君安和郭进证券都赞助了两家,其余13家券商都赞助了一家。

并不是所有退料的企业都是“带病通关”。从监管部门最近的声明来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保荐人执业质量不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中介机构还没有真正具备与注册制度相匹配的理念、组织和能力,还在“穿新鞋走老路”。

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变得更加严格

据业内人士透露,大部分已经撤回材料的公司在规范方面还没有达到发行上市的要求,部分公司可能赶进度,中介机构的底稿还不完善。建议有效落实问责机制,加强中介机构的内部自我约束。

从IPO承销的市场份额来看,马太效应明显。根据Choice数据,截至3月28日,今年券商IPO承销金额为718.3亿元,其中海通证券承销金额为92.21亿元,规模排名第一;其次是中信证券,承销金额89.3亿元;第三家是华泰联合证券,承销金额64.17亿元。上述三家券商的市场份额累计已超过30%。在今年撤回首次公开募股申请的公司中,大多数赞助商都是首席经纪人。

证监会近日公开征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修改意见。《规定》表明被调查人员将被取消跟进后续项目的资格。中介能否通过审查获得项目许可,取决于其内部控制是否存在严重问题,是否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