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碳中性债务:绿色金融发展还面临哪些问题

  • 2021-04-02 14:23
  • 中国经济网

“十四五”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继今年2月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和证券交易所市场发行碳中性债券后,国家开发银行不久前发行的第一只碳中性债券成为全球市场上发行量最大的绿色债券,有助于实现碳峰值和碳中性的目标。机构陆续发行碳中性债券有什么意义?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绿色金融还面临哪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知情人士。

资金更加集中在低碳领域

3月18日,CDB在上海清算所的支持下,向全球投资者发行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券。本次发行的债券发行规模为200亿元,发行利率为3.07%,发行期限为3年。该债券是国内首家获得CBI认证的碳中性债券。也已经通过了国内某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并将进行跟踪、验证和验证。

CDB发行的碳中性债券不仅通过了国际和国内双重认证,还穿越了国内外市场,跨越了商业银行的银行间市场和柜台市场,并与全球投资者踊跃认购的发行前交易模式有效结合。据CDB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上海清算所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192亿元人民币,认购倍数为8.19倍。

据报道,CDB现有债券筹集的资金将用于具有显著碳减排和吸收效应的绿色项目,如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与普通绿色债券相比,资金的使用更侧重于低碳领域。根据评估结果,分析了碳减排效益和其他环境效益。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1899.73万吨,标准煤734.97万吨,二氧化硫4269.73吨,氮氧化物4677.52吨,烟尘911.52吨。

“该债券的海外订单量超过100亿元,反映了全球金融机构对中国绿色债务市场的认可,以及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新投资理念。”CDB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认为,碳中和债券享有政府信用,稀缺且标准高,利率高于同期国债利率,在全球没有安全资产的情况下非常有吸引力。

相关规则和机制的建设必须跟上

近年来,我国绿色债券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底,共发行绿色债券约1.2万亿元,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业内人士表示,碳中性债券作为绿色债券的“升级版”,正面临黄金发展机遇期,但在发展初期,仍需做好政策支持,在创新的同时,也要防止金融混乱,相关规则和约束机制要尽快跟上。

“碳中性债券市场正在稳步健康发展。完善市场体系,弥补监管和法律的不足,理顺金融机构、服务中介和监管的责任。”周认为,碳中性债券发行和管理的高标准、信息披露的高透明度以及相关政策支持将有助于增强债券投资的吸引力,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中国对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巨大。通过创新发行绿色债券培育绿色债券市场,将为企业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蒋表示,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需要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交易商协会为发行碳中性债券提供的激励措施还包括:开辟绿色通道,统一注册标志;避免期限错配,鼓励发行中长期产品;如果用于偿还绿色项目的有息债务,可以适当发行短期产品,但要合理考虑产品条款的匹配程度,待偿还债务的到期日要早于短期产品的到期日。

处理好创新和风险的关系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论坛上提到,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额投资,需要引导金融体系以市场化方式提供必要的投融资支持。业内人士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产生的大规模绿色投融资需求,将为金融机构提供相关业务快速增长的机会。

关于金融机构如何围绕碳中和进行创新,中国金融协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军表示,银行可以创新适合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项目的产品和服务;推进绿色建筑融资试点创新,围绕星级建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绿色建材等领域探索融资产品标签创新;积极发展能效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探索服务于小微企业、消费者和农业绿化的产品和模式;探索支持能源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转型贷款等行业所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银行也可以参与绿色发展基金,结合自身优势或与相关机构合作,支持绿色中小企业项目投融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创新绿色信贷、投融资产品。”周对说道。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投资者关注绿色债券主要是因为其风险较低,关注超额收益的机构并不热心参与。

对此,姜认为,投资者应该从降低风险的角度积极鼓励他们参与绿色债券投资。因为绿色债券主要投资于周期长、回报低的绿色项目,自然没有超额回报。

“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为了鼓励金融体系的绿色转型,开发各种可持续的绿色金融工具,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牢牢把握‘风险’维度: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将各种不符合绿色发展的负外部性明确化,让各种机构和个人依法承担。

担非绿色发展行为的成本,让风险实实在在成为改变非绿色发展行为的压力。”姜万军说。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