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不仅是一个国王 也是一个高产水稻栽培专家

  • 2021-04-02 14:34
  • 科技日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中国古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水稻品种的更新和水稻产量的提高,其中清朝康熙皇帝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科学实验,他不仅发现并培育出了优质水稻品种——,而且还在全国各地成功推广。

康熙皇帝写的《御膳》部分,《康熙几暇格物篇》,详细记录了康熙发现和种植御膳的过程。他在丰泽园(现故宫西侧)种了几亩稻田,每年春天在河北玉田县种水稻种子,9月开始收割。康熙二十年(1681年)六月下旬,他在田间行走时,突然发现一个“鹤立鸡群”的谷穗,不仅长得很高,而且有成熟的谷粒。于是康熙帝把这种特殊稻穗的种子藏了起来,第二年重新种植,以测试这种特殊水稻是否还能早熟。结果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此穗又长满谷粒,比其他穗早3个月。康熙大喜,立即下令推广种植这种大米。因为这种米又长又红,是康熙皇帝自己发现的,所以取名皇家米。据清史料《圣祖仁皇帝圣训》卷30记载,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4月22日,康熙帝在丰泽园成怀殿召见尚书库莲娜等人,问他们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实验场,才进入大门。大臣们回答说,他们看到了,对稻穗的早期生长感到惊讶。这说明康熙已经进行了10年种植帝王米的实验,效果很好。丰泽园水稻试验成功后,康熙还在北京西部的玉泉山和长春园种植御用水稻,均获得成功。

康熙在北京成功栽培御稻后,把御稻的栽培技术推广到长城以北。据《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记载,康熙皇帝认为热河(今承德)避暑山庄水土丰富,但当地人只种小米、桑葚、稗子、小米等农作物,不种水稻。主要原因是那里天气寒冷,进入白鹿原节气后水稻不能成熟。但他认为自己培育的帝王稻生长周期短,有可能在千年节气前收割。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开始在避暑山庄种植皇粮的试验,获得了丰收。根据清朝官员余敏忠写的《钦定日下旧闻考》卷(149)》中的记载,在避暑山庄成功种植后,朝廷的大米不仅可供朝廷人员食用,而且每年夏天都有剩余。康熙在避暑山庄成功栽培帝王稻,打破了无霜期短、不宜在长城以北种植水稻的历史。

康熙还希望把帝国大米推广到南方炎热地区,希望在南方种植一年两熟的双季稻。《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4集第36卷有康熙的诗《早御饭》,其中“炎方广为流传,则有可能见苗针两次”,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康熙几暇格物篇》的御膳部分也包含了康熙种植双季稻的可行性分析。康熙认为,南方的天气比北方暖和,所以南方的水稻比北方早熟;皇家大米如果能在南方推广,一年有可能实现两个丰收;在夏秋交替的季节,大米的供应往往很紧张。如果能实现这种双季稻,亩产就能翻一番,人民就有更多的粮食储备。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把御米粒送给当时的苏州织造官李旭义,请他到苏州一试。清代1石等于10桶,1桶约14斤。从康熙五十四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徐莉每年都以纪念的形式向康熙详细汇报双季稻的种植情况。故宫博物院的《李煦奏折》详细记录了徐莉双季稻试验的方法和效果。康熙五十四年四月初十,徐莉开始第一次试种移栽,第一次收获是在七月十三日。种植时间100多天。苏州单季稻种植时间约150天。后来他选了一些稻种,7月28日再次移栽,秋后第二次收割。亩产量不到一石。康熙提醒徐莉,现在种水稻有点晚了,要注意苏州节气,把握好插秧收稻的最佳时间。后来,康熙派精通稻作的官员李到苏州给实地指导。从以上可以看出,徐莉首次试种双季稻并不奏效,但至少说明在华南种植双季稻是可行的。第二年,徐莉扩大了试验田的种植面积。根据苏州节气,适当提前移栽时间和采收时间。结果表明,苏州双季稻亩产高于当地单季稻。同年,康熙朱批准,希望将御米进一步推广到江西、浙江等地。因此,双季稻在中国南方逐渐推广。

康熙进行的水稻试验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从几千年前到清朝顺治时期,中国传统农业主要通过自然留种栽培水稻。康熙采用单株选择试验方法,在丰泽园选择优质早熟水稻品种;通过对比试验,在长城以北推广水稻种植,在长江以南种植双季稻。这些皇家水稻实验和成果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