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破发会成为常态吗?市场判断不同

  • 2022-01-12 11:14
  • 经济日报

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深入,a股市场新股发行明显加快,同时新股破发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新股破发事件接连发生,也增加了投资者签约弃股的现象。

破发新股会成为常态吗?专家表示,近期新股频繁破发与新询价规定的实施有关,这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必要阶段。随着未来新股发行定价规则的不断优化,破发频率将趋于稳定,投资者的创新和机构发行定价将变得更加理性,有助于形成规范有序的资本市场生态。

  发行定价偏高是主因

近日,雅鸿医药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获17.6元,较发行价22.98元/股下跌逾23%,成为今年首只上市新股。

雅红医学不是个案。去年以来,新股频频破发。Flush iFinD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10日收盘,a股上市首日有23只新股破发,其中17只在去年10月之后破发。

为什么新股经常破发?市场人士认为,新询价规则的实施和新股定价过高是破发的重要原因。

2021年9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特别规定〉的决定》,沪深交易所同步完善科创板、创业板IPO定价相关业务规则,并出台新的询价规则。

询价新规提到“组织控股集团压低价格”,主要调整四个方面:一是将高消价比例由“不低于10%”调整为“不高于3%”;二是突破原有的“四值中的较低者”(投资者报价的中值和均价,机构投资者报价的中值和均价);三是取消IPO定价与认购进度、投资风险专项公告数量挂钩的要求;四是加强对询价报价行为的监管,明确线下投资者参与询价时的规范要求、违规行为和监管措施。

“新规实施前,IPO定价设置了‘剔除10%高价’和‘不超过4类’等限制。为了提高报价的做空上市概率,市场上常见的是询价机构重新入市而忽视研究,‘抱团压价’。”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

新规优化定价规则,新股整体定价中心上移,客观上导致部分新股定价偏高,导致首日破发现象增多。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新询价规则实施以来,高价发行新股的情况变得更加普遍。2021年10月以来,发行价格超过50元的新股有26只,占当期发行新股的近五分之一;2021年初至9月底,发行价超过50元的新股仅占11%。在被破发的23只新股中,大部分是估值较高的股票。

“新询价规定实施后,机构压低发行价的问题得到改善,新股发行价格趋于合理,上市公司可以通过IPO募集更多资金,实现利益最大化。”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力表示,部分投资者尚未适应新规,倾向于报更高价格甚至溢价发行,以争取中标,导致上市后出现破发新股的现象。

  “打新不败”神话破灭

破发新股会成为常态吗?市场有不同的判断。

陈力认为,随着市场对新询价规则的不断适应,投资者根据公司价值进行合理报价,新股定价回落至正常区间,新股超定价有望缓解。

事实上,新股破发在全球市场非常普遍。比如美股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超过20%,远高于当前a股市场。“破损是发行定价市场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必要阶段。”董登新表示,允许一定比例的新股破发,将使线下询价机构更加谨慎理性,也将使新股定价更加均衡。“会被打破的市场才是正常的市场”将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股不败”的神话破灭后,投资者的创新热情有所降温,不少股票表现出较高的弃股率。

比如百济神州此前公布的上市结果显示,其网上投资者放弃认购金额为103.25万股,若公司发行股份数量为1.15亿股,则放弃购买金额将达到1.99亿元;合迈股份公布的上市发行结果也显示,其网上投资者放弃认购金额为651,387股,放弃金额为3.63亿元。

“投资者对新股上市后大幅上涨的预期存在惯性,并未积极调整预期和投资策略。同时,面对众多新股破发的事实,投资者选择放弃申购,生怕在以更高价格拿下新股后破发。”陈力分析道。

打新不再是无风险的“躺赢”,部分“新投机者”逐渐退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市场的非理性行为,促进了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未来,随着认购失信惩戒机制的建立,高比例弃股现象也不会成为常态。”田对说道。

田表示,“无脑创新”的时代终将成为过去,投资者在投资新股时需要转变思维。在注册制全面改革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稀缺性必然降低,随着市场化发行定价水平的提高,企业估值最终会回归到实际价值。投资者要理性、科学地分析判断,关注企业基本面。

  考验机构定价能力

在新的询价规则下,之前频繁出现的企业融资不足现象得到改善。相反,很多企业过度融资。近日,合迈股份以557.8元/股的高价发行,在募资超过48亿元后,宣布拟使用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最多45亿元进行现金管理,引发市场热议。

超募的背后,离不开承销商、保荐人等机构的推动。在企业IPO过程中,承销商、保荐人可以获取相应比例的承销及保荐费用,新上市公司募集的资金越多,承销商、保荐机构获得的利益就越大,往高了定价的动机也就越足。

“一方面上市公司希望募得更多资金,另一方面承销机构也希望赚取更多佣金,双方都倾向于选择较高发行价格,因此在询价阶段高价剔除比例降低后,导致新上市的大量企业出现溢价发行问题,这导致打新率下降、弃购率上升,不利于此后新股的顺利发行。”陈雳建议,未来可以通过继续完善询价环节相关报价机制,进一步推动发行定价市场化发展。

董登新认为,询价机构敢于报高价,发行方敢于以高价发行,最主要还是基于部分投资者对于打新的狂热,这也和IPO市值配售制度有关,“市值配售制度客观上造成饥饿营销,致使一些投资者认为打新可以稳赚不赔。未来可以考虑取缔市值配售,提高打新参与成本,让投资者不再盲目打新,让询价机构和发行方不敢随意高价发行”。

田利辉表示,询价机制应促进专业机构对于新股价值的真实认知,未来需建立合格报价者机制,对于报价符合新股长期均值的定价准确者予以激励,同时落实主体责任,推进专业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机构的定价能力。

随着市场化发行定价机制的不断优化,长期来看,定价能力较强的承销商、保荐人将获得更高打新收益,定价能力将成为其重要竞争力之一。专家认为,对于这些中介机构来说,要主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平衡好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诉求,提升股票的适销性,以充分挖掘企业价值,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