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链条稳定 解除困难 复工 加速生产

  • 2022-05-11 15:36
  • 经济参考报

集中资源保障汽车、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等重点行业运行。按照“一企一策”、“一园一策”组织生产,精准满足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物资的供应和运输需求.近期,各部门、各地区积极行动,正视企业“急难忧”,打出保畅稳链解困“组合拳”,推动重点领域和行业复工复产。

上海联合影像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高性能医学影像、生命科学仪器和医学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独立提供商。疫情以来,近1100名员工吃住在工厂,保证了正常产能的70%至80%。

“目前,我们直观地感觉到供应链正在改善。”UIH医药董事长张强表示,该公司最重要的供应商都在长三角。“以前,由于跨省运输的阻碍,我们不得不将外国供应商的零部件收集到UIH常州的工厂,然后派车辆将它们‘连接’到上海。五一之后,常州、昆山的物流已经逐步放开了。”

千里之外的长春,东北工业集团吉林东光奥威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机器的噪音不绝于耳,一套套带制动总泵总成产品的真空助力器正在下线,“流向”一汽大众、长安汽车等主机厂。

4月15日至5月5日,大部分员工开始“点对点”通勤,推动全面复产。公司产能快速上升,5月份接到国内客户订单22.06万台,同比增长17.3%。“有的生产线采用三班倒的生产模式,24小时有人不停地生产,全力以赴争产。”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我们不仅要预防疫情,还要稳定经济。随着近期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各地各部门保畅稳链救灾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加快。

截至5月5日,吉林省长春市7681家工业企业中已有6480家复工,复工率84.3%,复工率72.7%。上海1800多家重点企业复工率超过70%,其中首批660多家重点企业复工率超过90%。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持续恢复和产能提升,龙头企业继续保持稳定生产。

企业在动,经济在活。4月中旬以来,工业经济逐步出现企稳向好迹象。从4月第二周开始,工业用电量降幅连续两周收窄,手机信令监测的产业集群就业指数也呈现企稳回升态势。

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物流拥堵、地区间防疫步骤不一等原因,当地很多产业链供应链仍然受阻。比如有些地区要求去过上海的司机实行14天隔离政策,司机不愿意去上海送货。还有保税区仓库堆积,物流暂停,跨省运输受阻,部分企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很多企业反映,现在的物流成本是疫情前的三到五倍。

一家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负责人也表示,作为上海第一批“白名单”企业,虽然公司60%的员工具备就业资格,但真正能离开社区工作的只有20%。“就算全员上岗,产能爬坡也要一个月左右,还要等二三线供应商恢复生产。”

要恢复生产,运输是“排头兵”。确保车辆通行证发放要全、申请要快、全国认可;用好应急物资转运站,推动因疫情关闭的邮政快递分拨中心和网点有序恢复运行;提高重要枢纽的集疏运能力,精准满足重点地区、行业和物资需求.交通运输部继续完善措施,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

企业是稳定顺利生产的关键环节。继续实施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减免力度,扩大适用范围;尽快提供1000亿元再融资,支持物流仓储等企业融资,加强对货运经营者的帮助.多部门将正视企业的燃眉之急,加大救助力度。

在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综合运输研究所运输服务与物流研究室副主任卢成云看来,目前,保障物流畅通的政策上的障碍已经解决,但在操作层面仍有困难需要突破。目前的重点是探索既有物流运作效率,又满足闭环管理的路径。“不仅要能够‘连接’,还要能够高效率、低成本地‘连接’。这需要在执行政策时有一个更好、更兼容的路径。”他建议加强各大节点的对接平台,比如把各大物流枢纽的功能和应急中转站结合起来,实现有效的防疫管理和网络化的物流组织。同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防疫流程,提高防疫管理效率。

“中国工业体系完整、品类齐全、超大规模需求潜力等优势依然显著,体现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强大韧性。当前遇到的一些矛盾和困难主要是阶段性和突发性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傅宝宗表示,在努力平滑经济周期的同时,要密切跟踪企业运行的新情况,找准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切实形成政策合力,全力帮助企业恢复生机和活力,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也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不断增强长远发展后劲。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