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天气 阅读“天空的脸”

  • 2020-08-12 15:25
  • 人民日报海外版

目前,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5G等新技术的气象预警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各地积极推广的智能气象系统不仅成为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多服务。

使天气预报更加准确

今年7月,受连续降雨影响,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潘坪村发生了滑坡。滚滚淤泥瞬间冲走了道路,导致几所房屋倒塌。幸运的是,滑坡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最初,依靠北斗卫星监控系统发出的橙色预警,当地居民已经提前撤离。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入应用,天气预报和预警变得越来越准确。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竺文建表示,“更高、更快、更强”是气象预报的不懈追求。如何获得更高的分辨率,更快地给出结果,更准确地预测,是现代大气科学面临的新考验。“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国内气象行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关注正在迅速增加。”竺文建指出,中央气象台在定量降水融合预报和台风智能反演中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去年9月,天津市气象局开发的智能气象决策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该平台可以实时检索精确到几分钟的气象实况数据,并快速生成对比图表和其他数据。天津市气象局还与天津大学合作开发了基于机器学习和专家经验的强对流天气识别预警模型,实现了冰雹、强降水和短期大风的自动识别功能。

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

近年来,许多地区都在积极推进系统完备的智能气象系统的建设,因为智能气象服务可以给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今年6月,江苏省气象部门完成了第一批7个气象现象智能观测系统——“天面系统”站的建设并投入运行。该系统使用多个摄像头采集气象视频,然后通过智能算法和图像技术计算,使“天空脸”像“人脸”一样可识别。“天空脸系统”可以自动观察天空中的云量或地面上的霜和雪。

自汛期以来,重庆建成的“四天”智能气象系统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天”系统包括智能探测“舒天”系统、智能预测“人才”系统、智能服务“识天”系统和智能防灾“护天”系统。其中,“舒天”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将8颗观测卫星、4台多普勒雷达和2000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连接起来,然后通过云计算帮助重庆市气象部门完成海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重庆市气象局利用“人才”系统提供的智能预测结果,在年初发布了“汛期高温多雨”的预测,提前做好了防洪准备。

“人工智能在气象行业的应用才刚刚开始,未来还会有很多应用场景。”中央气象台台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副主任钱启峰认为,未来10年,新技术将为天气预报带来新的机遇。

服务城市的精细化管理

除了有助于防灾减灾和更准确地预测天气之外,建设智能天气系统还可以服务于当地经济,促进智能城市的建设。

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近日发布了“夜市气象指数”,为当地“夜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参考。据报道

上海是中国最早使用智能气象服务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地区之一。例如,当有小范围的阵雨时,过去的天气预报只能显示“局部地区有时有阵雨”,但不可能详细预报降雨范围和时间。但是现在,中心城市上海已经实现了分区预测和预警。打开APP“了解上海天气”,选择地点,可以查询3平方公里内12小时内方圆的小时天气预报。上海的气象区划预报和预警也与城市大数据相结合,为社会管理提供建议。例如,在夏季,当预测温度超过35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会收到气象风险预警,提示与垃圾气味相关的投诉可能会增加,并提醒其尽快增加垃圾清运次数。

业内人士指出,通过天气状况预测城市运行中即将出现的风险将是智能天气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记者李伟)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