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的趋势

  • 2020-10-19 17:49
  • 科技日报

10月13日,小曼瑶科技大会在广州开幕。在“后疫情时代大数据应用与隐私保护”子论坛上,南方都市报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组、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60%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倾向,30%的受访者表示因人脸信息的泄露和滥用而遭受隐私或财产损失。

便捷性受认可但存在强制使用问题

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呈现加速落地的趋势。从智慧城市的建设到手机客户端的登录和解锁,在各种场景中都可以看到人脸识别技术的影子。

《报告》列举了十类人脸识别场景(支付转账、开户销户、实名注册、解锁解密、变脸娱乐、政务、交通安检、门禁考勤、校园/网络教育、公共安全监管),收集了两万多份匿名问卷,旨在了解人脸识别的使用情况和公众的安全感受。

人脸识别带来的管理效率的提升是推动技术落地各行业的主要动力,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大众是否感觉更方便、更安全?研究组在问卷中设置量表问题,要求被调查者根据使用感受打分,1分最低,5分最高。

结果显示,在便利感知方面,9种场景平均得分超过4分,说明受访者认可人脸识别的便利性。其中最高分是支付转账,平均分4.33。在安全感知方面,回答者给出的分数明显偏低,只有交通安检现场的平均分超过4分,反映了回答者对人脸识别的安全风险的担忧态度。

此外,人脸识别中还存在一个突出的“强制使用”问题。《报告》调查发现,27.39%的受访者在“交通安检”现场遇到强制人脸识别,依次为“实名登记”(26.42%)、开户销户(25.94%)、支付转账(25.81%)、门禁考勤(21.76%)。

研究人员指出,在法律法规明确要求的“强认证”场景(如公共安全、金融支付)下,使用人脸识别来完成准确的身份比较和验证是必要和合理的;但是对于一些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场景(比如门禁考勤),人脸识别不应该作为唯一的验证方法。研究表明,与人脸识别相比,受访者更愿意使用指纹、手机验证码、密码等验证手段。

一些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引争议

人脸识别技术不断扩大的应用场景引起了公众的关注,——64.39%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居住在北方、广州、深圳和省会城市的受访者中,更多的人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的倾向。这可能与人脸识别应用在这些领域的普及有关。

《报告》总结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六个有争议的场景,问回答者是否可以接受。结果显示,受访者最不能接受的场景是“部分商场会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收集顾客的行为和购买方式”(42.68%),其次是“部分高校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收集学生的抬头率、微表情、上课姿势”(28.36%),以及“基于人脸图像分析的人脸变化、美妆、性格判断、健康状况预测等应用”(。相对而言,受访者更容易接受基于安全场景的人脸识别应用,如公安摄像头、红灯记录系统等。

超三成受访者表示已经遭遇人脸信息泄露或滥用

虽然在国家一级不断开展各种治理行动,但无法防止个人信息的披露。大部分人都接到过房产中介的销售电话;疫情期间,疫区发生多起患者和归国人员信息泄露事件;一段时间

相比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的泄露,目前暴露在公众视野下的人脸数据泄露事件并不多。然而,《报告》显示,超过3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因披露和滥用面部信息而遭受损失或隐私侵犯。

但一个良性的变化是,人们的隐私保护意识有所提高。《报告》显示,多达80%的受访者表示担心人脸的原始信息是否会被收集器保留以及如何处理。具体到人脸信息的处理规则,受访者最想知道的是“采集者采取了哪些技术和管理措施来保证采集到的人脸信息的安全”(31.5%),是否为第三方提供了人脸识别技术,如果是,第三方是谁(26%),以及“哪些场景是目前正在使用的人脸信息,使用目的是否已经改变”(23.16%)。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受访者对人脸识别技术仍有顾虑,但态度普遍积极。超过60% (65.24%)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总体上利大于弊,仍需注意风险,保证用户的知识和选择权”。

《报告》指出,人脸信息作为最敏感的个人生物特征信息,应该成为关注和保护的焦点。用立法和标准来指导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安全是明智的。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