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窃听”技术上可以实现后续采样和违规处罚

  • 2021-02-01 16:48
  • 成都商报

如果你自己的隐私信息被App窃听,甚至被分析为推广该信息所需的数据,显然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

在处理App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App窃听”。“App窃听”是否存在?据报道,根据专家做的测试发现,如果发出声音,手松开后录音实际上会继续。导出语音数据后,技术人员验证了测试程序放在前台时可以实现“窃听”。

另外,经过对比实验,技师表示,当测试程序退到后台,或者手机锁定时,录音仍然可以继续一段时间,但会自动终止。只是手机操作系统不同,锁屏下连续录制的时长略有不同。

根据测试,手机App确实存在“窃听”语音的技术可能性。虽然专家表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App在上传语音信息后窃听过,但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企业有类似的技术能力,它可能会根据需要“随时”窃听录音。

近年来,许多人报告称,他们涉嫌被窃听手机。比如他们刚和朋友提到一个产品,然后一个常用的购物App会有类似的产品信息推荐,还有人嘲讽说“这个App越来越能读懂人心了”。抛开这些笑话不谈,如果你自己的隐私信息被App窃听,甚至被分析为推广信息所需的数据,显然是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

在某种程度上,单纯依靠企业自律是不靠谱的。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掌握用户数据进行行为和需求分析,从而为业务转型提供重要参考。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数据维度越细分,拥有的数据越多,就越有可能做出准确的“用户画像”,尤其是分析预测消费偏好,甚至用于“扼杀”大数据。

因此,这种技术“陷阱”现象的客观存在,使得手机用户很难面对层出不穷的应用。虽然中国已经加强了对用户隐私保护的管理,但明确要求应用程序在事先授权和同意的情况下获取用户的相关信息,包括语音。但正如媒体报道中所指出的,有些应用存在复杂的隐私条款,利用用户缺乏时间和精力或知识有限,无法充分理解与个人隐私相关的内容,从而误导用户“认同”企业倾听用户的声音。

对于移动应用窃听用户声音这一可能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管,如尽快对这一现象进行专项技术研究,进一步全面检测移动应用窃听用户声音的技术可能性,对市场上常用的应用进行采样,看看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并对违规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此外,要不断加强对包括“窃听”声音在内的企业侵权现象的治理,应从立法层面加大违法成本。在大数据监管中,一些算计的企业需要权衡“窃听”用户声音的高成本。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