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帮助司法裁判“人机合作”将成为审判的常态

  • 2021-04-15 17:49
  • 工人日报

4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5(2021)》大会”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法院信息化蓝皮书》基于法律人工智能的实验结果,结合人工智能在法院信息化中的深刻实践,对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领域的应用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司法领域,“人机合作”的审判模式可能成为常态。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AI法官”和“AI律师”已经从概念走向现实,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作为一个严肃的司法理论和实践课题,它在实践中被反复讨论和检验。为了深入研究相关问题,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完成了大量合法的人工智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人工智能领域的自然语义处理技术(NLP),尤其是包括“法律思维”在内的新型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对未来的法律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在司法审判领域,人工智能在两个方面凸显了其强大的应用价值。第一,产生裁判结果的方式从人工变为智能。实践证明,未来机器人很可能取代法官书写判决书。二是审判模式从“同空间(同空间)模式”转变为“异空间(异空间)模式”。我国先后在北京、杭州、广州等地设立了互联网法院,适用于个别案件的网上审判模式可以理解为对异地审判模式的大胆尝试。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理论争议。展望未来,关于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审判的法律讨论才刚刚开始。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大数据的进一步披露和5G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中的价值将更加明显,由此产生的法律混乱也将在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产生更多的争议和讨论,下一步的路径将得到更深入的思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带来新一轮的司法体制改革,传统意义上的审判、送达、质证、判决等概念将在人工智能的视觉门槛下重新界定,这也将促进我国诉讼法的进一步完善。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