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核心”将加剧这场游戏 至少到明年的半导体繁荣周期

  • 2021-06-11 11:40
  • 中国网科技

面对核心短缺的复杂局面,所有预测都在动态变化。业界的共识是芯片短缺至少会持续到明年,而半导体行业的结构性短缺将是常态。

在各种行业会议上,缺乏核心也是一个必要的话题。6月9日,SEMI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鞠龙在南京举行的世界半导体大会上说:“现在有个现象,只问交货期,不问价格,不计成本一定要拿到货。目前半导体产能不足是全面的。从最先进的节点到某些材料,连封装测试用的基板都供不应求,显示器也是供不应求。”

据记者报道,一些芯片设计企业由于无法获得晶圆厂和包装厂的产能计划,一直无法发布芯片。也有从业者说,有的包装厂两年后才接单。

这一轮的特供不足问题在汽车厂停产后开始“走出圈子”。在前两年汽车销量下滑的情况下,晶圆厂的汽车相关订单本来就减少了,所以相关产能(主要是低端成熟产能)的配置也减少了。疫情过后,产业链担心需求下降,进一步掩盖了产能问题。之后对汽车、5G、云计算、物联网等的需求开始反弹,但成熟的产能不足。再加上贸易战、囤货等因素,供需失衡自连锁反应。

根据咨询公司AlixPartners的统计,全球核心资源短缺将导致2021年汽车制造商收入损失1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45亿元),超过此前610亿美元的预测。产量方面,AlixPartners预计今年全球汽车厂商产量将减少390万辆,约占其预计总产量8460万辆(2021年)的4.6%。

除了汽车行业,根据高盛报告,核心缺失已经影响到产业链中的169个行业。也说明了一个小芯片的重要性。因此,各国都在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投资,建立完整的本土产业链。

产能订单排到2023年半导体持续景气

芯片不足的背后是产能不足,尤其是8寸和12寸的成熟产能。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会议上,TSMC总裁魏哲佳表示,产能短缺将持续到今年,可能会持续到2022年。

一位芯片公司高管告诉记者:“现在去一些晶圆厂问产能(进度),会排到2023年。即使主动涨价也不会有,因为产能太紧张,新报价的涨幅也不好预测。晶圆厂本身也在调整产能,将砍掉部分利润较低的产品,保留高利润部分。”

无论是芯片制造还是封装测试,产能紧张的趋势依然激烈,行业“黑天鹅”依然频频出现。最近,由于东南亚疫情和中国台湾省疫情,半导体晶圆和封装测试产能日益紧张。6月7日,半导体封装测试巨头京源电子发布最新公告称,由于疫情影响,在原有6月营收预测的基础上,考虑减载复工后产量落后的前提下,预计将对6月营收产生约30%-35%的影响,对全年财务业务应该没有重大影响。

一方面,下游终端厂商受到核心缺失的严重影响,即使只少了一个技术不复杂的芯片,也无法量产出货。以手机行业为例,出现了供应链供应降低的现象;另一方面,半导体企业正面临高需求的繁荣阶段。SEMI预测到2022年,半导体

他特别表示,全球半导体制造商将在2020-2024年继续增加8英寸晶圆厂的产能,预计将增加95万片/月,增长17%,达到660万片/月的新纪录,其中2021年8英寸晶圆产能以中国为主,占18%;2020年半导体设备市场总规模将达到710亿美元左右,预计2021年将跃升至900亿美元。所有三个细分市场(WFE、Test和AP)都实现了超过20%的增长,2021年的增长将继续由数字转型驱动。

从企业层面来说,晶圆厂、IDM厂、汽车厂、零部件供应商都在加速产能扩张。

全球半导体产业博弈加剧

随着半导体产业规模的增长,大国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芯片产业作为国家综合科技水平的体现,已经成为全球核心经济体的战场。根据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半导体短缺刺激全球和国家投资计划》,半导体的短缺推动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投资,以实现自给自足。

报告指出,汽车等细分市场需求恢复早于预期,疫情驱动需求,晶圆代工厂产能投入不足,库存不足,双单,自然灾害等。导致半导体短缺,这促使许多国家发起大规模的投资竞争,以确保供应。

一方面直接投入巨资吸引半导体公司到本国投资。5月,美、韩、日密集发布打造半导体产业链新政策。美国计划投资520亿美元,激进的韩国直接抛出4500亿美元。日本将扩大现有18.4亿美元的基金规模。此外,去年欧洲提出在两三年内投资1450亿欧元(约合1766亿美元)。这四个地区的总资本达到约6.6亿美元。

另一方面,美国也采取法律措施加强美国半导体制造业。6月初,美国参议院通过《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据悉,该法案的计划资金达到2500亿美元(约合1。

6000亿人民币)。半导体产业研究机构芯谋研究指出,该法案是此前以中国为目标的《无尽前沿法案》的替代修正案,是美国又一个针对竞争对手的重磅法案。

芯谋研究分析道,短期内产能在建设过程中就会对中国半导体产业产生重大影响。首先是全球设备产能紧张,价格上涨。甚至美国会“窗口指导”国际设备企业,收紧对中国的供应,优先供应美国新项目,国内项目在建设时会遇到设备涨价,甚至缺货的可能;其次,芯片制造的国际人才供给会出现波动,为国内企业海外引才造成麻烦。

芯谋研究进一步指出,由于美国芯片制造项目的启动,其半导体产业环境大幅改善,有些国际企业会转投美国市场,导致在中国的投入减少。此外,在中国的外企可能也会出现变化,它在中国的定位将从研发服务向售后支持转变,国际企业在中国的技术溢出和人才培养贡献将可能会减小。随着进入美国的国际企业数目增多,美国可能会组建一个产业同盟,出台技术标准,以此更加孤立中国。而鉴于中国的市场巨大,国际企业不得不两头押注,在公司内部可能会采用双体系。

有不少芯片人士向记者表示,国内拥有巨大的市场,即使欧洲等地区在扩大半导体投资,他们的需求也远不如中国,应该抓住市场优势,强化本土半导体产业链,发挥核心制造企业的产业链带动作用,并且吸引更多国际企业。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