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已建立17个数据交易平台 专家建议加快数据的开放共享

  • 2021-07-13 11:29
  • 证券日报

7月12日,粤发行《广东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提出支持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平台,设立数据交易市场或依托现有交易场所进行数据交易。今天,本报梳理国内数据交易市场,同时采访专家学者解读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广东省7月12日发布的《广东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表示,加快数据交易场所及配套机构建设。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推进省级数据交易场所建设,规范数据录入交易,培育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同时,拟支持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平台、设立数据交易市场或依托现有交易场所进行数据交易。

对此,无锡市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连接和共享,其高效流通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数据交易可以促进高价值数据的汇聚、连接和开放共享,最大限度地激活数据价值,对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数据交易所作为数据要素和数据资产安全保护、价值生成和交易流通的重要载体和基础设施,其建设对于各地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7月10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颖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数据要素论坛上指出,上海正在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完善多层次数据交易流通机制,已初步形成完善的数据交易生态。

数据交易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我国涌现了许多数据交易所和数据交易中心(统称为数据交易平台)。据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7月12日向记者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17家数据交易平台。

2015年,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正式投入运营,这是国内首个大数据交易所。此后,武汉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上海数据交易中心、陕西大数据交易所、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等数据交易平台相继出现。

巨峰投资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对记者表示,随着中国数据产业的发展,交易活动逐渐频繁,搭建数据交易平台可以有效盘活数据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建立良好的数据流通环境,使数据交易规范化。

“总体来看,我国现有的数据交换主要由政府或科技企业发起。在发展过程中,本地数据交易所立足于本地数据开放共享的现实,采用适合本地数据市场的运营模式和定价机制。”吴琪表示,目前,我国数据交换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各地根据本地数据开放共享的实际情况,采取了适合本地数据市场的运营模式和定价机制,数据产品主要包括数据包和应用程序接口服务。

至于如何搭建更高效的数据交易平台,吴琪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地方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高标准规划具有区域合作和地方特色的数据交换,明确数据交换的运行模式。理顺决策部门、数据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的关系,明确任务分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地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和运营,明确平台运营模式。

“我们应该加快数据的开放共享。研究制定有利于数据共享开放高效流通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创新数据确认、安全、交易监管等支撑体系,构建数据要素市场治理体系和架构,加快政府数据、政企数据、企业数据、社会数据的融合共享。构建数字生活、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标准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应用场景,吸引多元化数据交易主体参与,引导数据交易从线下、独立交易向线上、平台交易转变。”吴琪说。

此外,吴琪表示,要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加强数据产权、交易流通、安全保护等数据要素市场理论、制度、模型的创新研究与应用,制定数据采集、交易流通、开放共享标准规范,创新数据确认、安全、交易监管制度,细化技术标准和交易规则,丰富完善数据交易生态。构建多元治理的数据要素市场治理体系,明确数据的资产属性和产权属性,明确数据市场主体的责任和权利,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管理。

郭一鸣认为,推动数据开放共享,首先要建立健全数据交易法律法规;二是继续优化数据交换的各种标准;三是加强对数据交易的各类监管和监督;第四,不要盲目批量设置数据交换。要明确平台定位,保证数据交易质量。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