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行业年均增速超过30% 算“算力”

  • 2021-07-15 11:36
  • 经济参考报

5G应用、物联网和海量数据应运而生。由此,各种计算中心全面开花,并已进入快速建设期。

如何计算好数据是创新发展的第一步。这些“计算能力”够不够?有没有错位?值得一数。

数量账:数据增长,“算力”如何增长?

工信部公布,“十三五”期间,我国大数据产业复合年增长率超过30%,数据中心规模从2015年的124万个增长到2020年的500万个。

随着数据的快速增长,迫切需要“计算能力”。工信部CCID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虽然建设继续加快,但京沪广深仍有数据中心供不应求。

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发布《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号文,提出在不同区域布局建设枢纽节点,进一步打通网络传输通道,加快实施“从东向西数”。

超级计算、云计算、智能计算……各种“计算力”都有不同的用途。中国大数据与智能计算产业联盟执行理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表示,上述三类计算中心各有侧重。超级计算是一种通用计算能力,在油气勘探、天气预报、材料开发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云计算着眼于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解决高并发访问和计算能力按需调度的问题;智能计算是一种特殊的计算能力,主要涉及语言、图像处理、决策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

“各种‘算力’都是开放包容、普遍融合、绿色低碳、自主安全,这些都是我们希望倡导的理念。”张云泉说。

质量账:看速度,也看精度

在计算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一个是“双精度”浮点计算能力,一个是“单精度”计算能力,导致两者的实际计算能力和应用场景存在较大差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混淆不同类型的“计算力”导致一些地方认为,用少量资金构建先进的多功能计算集群只能应用于特定领域,但实际上浪费了更多资金。

也有一些地方只能针对特定领域建设智能计算中心,但“大马拉车”却花大价钱建设超级计算中心。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林波表示,不同的计算中心是无法互相替代的,适合他们发挥特长,把自己擅长的数据“算”出来。

根据张云泉的说法,可以为不同类型的“计算能力”制作一把统一的“尺子”。目前,超级计算中心的衡量标准比较明确,但智能计算中心需要一把更精准的“尺子”。

效率账:算力重要,应用更重要

“中国大数据产业将进入集成创新、快速发展、深度应用、结构优化的新阶段。”在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为助力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各种计算中心正在夯实基础。如何让“计算力”更高效、更经济、更适用,成为众多努力的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为民表示,无论是超级计算中心还是智能计算中心,首先要搞清楚是什么应用。成熟的应用匹配将推动计算能力的健康发展。

“便宜否认贵,或者贵否认便宜,都行不通。”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袁国兴表示,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要求,好的机器适合自己的应用。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