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装修安装摄像头真的安全吗?记者调查了使用家用摄像头的困惑

  • 2022-05-17 11:28
  • 法治日报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家用摄像头来解决小偷“光顾”、汽车被刮、老幼安全、宠物安全等问题。但与此同时,这些摄像头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麻烦”:邻居的日常出行不可避免地出现在镜子里,别有用心的人以人身安全为由偷拍他人影像,保存在云端的视频存在被出售的隐患。

判断使用家用摄像头和智能猫眼是否构成侵权的核心不是安装位置,而是安装行为是否构成对他人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等合法权益的侵犯。

邻居安装摄像头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合理诉求应得到尊重,但摄像头的安装和使用应以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为边界。如果邻居安装摄像头可能侵犯你的隐私,你要及时告知对方,要求对方采取合理措施避免侵犯,并保留相关证据;如果对方仍不改正,要注意保存证据,及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充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出于安全考虑,一个人住在北京的刘女士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安装一个可视门铃。这个门铃不仅有监控和录音功能,而且价格实惠。但是,独立安装这类产品会不会涉嫌侵犯邻居隐私?存储在云端的视频保密性如何?想到这些问题,刘女士犯了一个错误。

她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近年来,各种价位、不同功能的家用智能摄像头产品不断涌入市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家用摄像头来解决小偷“光顾”、汽车刮蹭、老幼安全、宠物安全等问题。但与此同时,这些摄像头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烦恼”:邻居的日常出行不可避免地出现在镜子里,别有用心的人以人身安全为由偷拍他人影像,云存储视频被贩卖的隐患……

有哪些解决这些“烦恼”的方法?保护人身安全和侵犯他人隐私的界限在哪里?围绕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小镜头很受欢迎。

满足人和钱的安全需求。

与刘女士不同,天津市民朱女士安装了一个家用摄像头,以确保宠物的安全。她白天上班后,可以通过摄像头实时看到猫咪的状态。如果她特殊情况不能回家,摄像头的通话功能可以让猫咪听到她的声音。“那它就安心睡觉了,我也不用担心它走丢了”。

在广东工作的陈女士在河北农村的家外面安装了一个超清夜视摄像头。通过摄像机,她可以看到她的院子和一小段路。“想父母的时候,打开手机就能看到他们的状态,随时可以和他们通话。感觉就像在家一样。”陈女士认为,安装了摄像头,她和父母之间的距离不再那么遥远。

记者采访了多位安装摄像头的用户,发现他们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有的是为了实时观察孩子、年迈的父母或宠物。在他们看来,不用花太多的钱和精力,通过安装摄像头来获得安全感是值得的。

在某电商平台上,记者以“可视门铃”、“智能猫眼”、“智能摄像头”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产品种类繁多,价格从几元到几千元不等,质量参差不齐。您可以通过在线与客服沟通或亲自查看手册来完成安装。

以这个购物平台上一款售价仅为3.9元的“免插电无线智能相机”为例。这款设备只配备了充电线和摄像头。详情页表示这款相机自带无线网络,可以连接手机,可以实现远程高清监控。然而,评论区的用户反馈显示,wit存在许多问题

宋女士说,邻居多次往她家门口扔垃圾,用手机反拍猫眼设备,甚至告诉房东她的生活方式有问题,最后向法院提起诉讼。为了应诉,宋女士打算将邻居存储在云端的行为视频作为证据。但她发现自动录制的视频只有几十秒,完整性差,很难作为证据使用。

对于宋女士邻居的行为,同样被“偷拍”的天津市民王女士表示可以理解。她还头疼,因为邻居安装的摄像头对准了她家门口。

王女士小区一楼有两户人家,挨家挨户上门。邻居家门口上方安装了摄像头,可以抓拍到王女士的房子。她一开门,摄像头就能捕捉到客厅的布局。她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认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了侵犯,于是去找邻居协商是否可以改变摄像头的位置,但最终无果而终。

记者发现,除了涉嫌侵犯邻居隐私,家用摄像头还存在存储在云端的视频被泄露的风险。

2021年4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披露了一起案件:被告人吴某通过自己开发的App控制了全球18万台摄像头,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吴某利用摄像头缺乏安全技术支持、用户设置密码简单等一些漏洞,破解了家用摄像头的账号密码,从而实施偷窥。

前不久,四川省射洪市警方也通报了一起案件:2021年10月以来,犯罪嫌疑人张某某先后两次购买100多台摄像头控制权,并经常在夜间登录偷窥。警方在他们的手机中发现了40多个非法下载并存储的公民隐私视频。张某某控制的摄像头覆盖范围很广,包括家庭、公司、茶馆、手机店、美容院等场所。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更有甚者,它把存储在云端的视频变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或者引流工具。

在一些社交平台或贴吧,记者注意到,经常有“XXX视频监控流出,快查看”等带有“可打包购买”或“视频监控出售”字样的帖子或消息。

那么这些监控视频是怎么流出的呢?一位卖相机的业务员告诉记者,大多数低价劣质相机都不是

安全,这些摄像头的技术比较原始,很容易被破解。

在浙江温州从事电子行业的徐先生也告诉记者,家用摄像头之所以容易被破解,原因就是部分厂商缺乏安全技术支持,廉价杂牌的摄像头没有数据传输加密,在上传云端的时候很容易遭到攻击,“有些厂商为了省事,没有为家用摄像头配备用户识别系统,摄像头无法确认使用者,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合法合理把握边界

多措并举寻求共赢

对于家用摄像头使用者而言,摄像头能给其带来便捷和安全感;可对于“被入镜”的邻居来说,摄像头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其隐私。这背后的边界如何把握?

在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看来,“家门口”并不属于完全的公共空间,也具有一定私密性。在这类宽泛隐私的界定下,每个人在自己家门口的行为、频率、着装、活动、访客信息都属于个人私密活动和信息。智能猫眼、家用摄像头的侵权界限,在于安装者通过设备搜集到的图片、视频在处理、保管、使用过程中是否对他人个人信息和隐私造成侵害。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晓峰认为,判断使用家用摄像头、智能猫眼是否构成侵权的核心不是安装位置,而是安装行为是否构成对他人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益等合法权益侵犯。民法典中对隐私的定义包括了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朱晓峰分析,需要进一步判断安装摄像头的目的与可能被摄像头搜集到个人信息而遭受影响的个人合法权益保护二者之间,究竟应优先保护谁?依据民法典规定,行为人为维护公共利益或者其自身合法权益而合理处理他人个人信息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因此,行为人如果为了预防盗窃、保护老幼安全等在私人空间安装摄像头,那么即使该行为可能拍到公共领域并导致进入该领域的其他人的个人信息被搜集,通常也不认为属于侵权行为,也不需要社区批准。”朱晓峰说。

业主事务专家舒可心提出,目前我国小区住户自主安装智能猫眼和摄像头不需要获得物业批准。理论上,业主大会等业主组织可以对业主是否能在社区公共区域设置私人监控实施限制性规定。

“从目前国内情况来看,还没有哪个小区的业主组织在治理小区时精细化到这种程度。同时,物业公司没有权力在小区管理规约作出决定之前为小区制定规则。”舒可心说。

在朱晓峰看来,对于邻居安装摄像头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合理诉求应予尊重,但摄像头的安装使用应以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界限,对于自己隐私可能被邻居安装摄像头这一行为侵犯的,应当及时告知对方,要求对方采取合理措施避免侵权行为发生并保存相关证据;若对方仍然不予改正,应注意保存证据并及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以充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不被侵犯。

对于安装摄像头存在的隐私泄露风险,朱晓峰建议:首先,摄像头的生产者应持续完善相关软件和硬件技术,克服技术缺陷;其次,用户要有意识地设置强密码和校验,现在有部分厂商启用手机验证码的功能,进一步保证了摄像头监控的安全性;再次,由于云端共享缺乏统一技术标准,用户在选购摄像头时建议购买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进行多维度选择;最后,就用户信息的存储而言,云存储服务提供者应采取有力措施保障云端及数据的安全,从而保证用户信息不被泄露。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