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肥增油”的精明背后 是吉利放不下的“出国梦”

  • 2021-06-03 11:39
  • 汽车头条

“奢华、艺术、品质”,许多小资世界的词汇没能挽救smart低迷的销量,但吉利的新能源产业似乎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2019年,吉利和奔驰联合成立智能汽车汽车有限公司,接手日益惨淡的智能品牌。

近日,天眼超信息显示,马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生了工商变更,经营范围增加了新能源汽车销售;二手车配送;充电桩销售;智能车辆设备销售;电子产品销售等。

由此可见,在新合作的推动下,smart的电气转型正在加速,而对于两大雇主来说,这一变化似乎也意味着“双赢”的开始。

产品沦为“鸡肋”,电动化转型已成最优解

71ps马力,车身不到3m,一度象征着白领和豪华双门车。随着北美、加拿大等主要市场的退市,逐渐成为奔驰手中的“鸡肋”。

梅赛德斯-奔驰在智能品牌独立运营的19年里亏损了近40亿欧元。据汽车行业分析师钟石介绍,smart所处的小型车市场原本是奔驰品牌的一次探索性尝试。如今,主流豪车市场越来越受欢迎,智能品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smart,一开始没有使用奔驰标识,对奔驰品牌来说是个遗憾。

从产品价格来看,A级车成功帮助奔驰品牌完成了产品探索。就目前的汽车市场而言,以传统燃油车著称的奔驰很难继续降低smart的成本,这意味着smart已经不能为奔驰品牌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

同时,面对日益壮大的新能源市场,系统小、规模小的smart在产品路线切换上有足够的品牌连续性和灵活性。虽然奔驰目前在新能源技术上没有太大优势,但凭借吉利庞大的平台,完全将smart切换成纯电动汽车品牌,显然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尺码放大,小众潮流打入“走量圈”

从长长的进度条可以看出,smart的兴衰似乎源于消费者的独特定位。smart从一开始就以年轻小众消费者为目标,注定很难成为主流模式。虽然上市之初的蓝海市场已经让smart享受到了一波红利,但由于市场空间狭小,产品定价偏高,销售困境自然在扩大。

没错,随着吉利的加盟,smart在品牌定位上率先“切刀”。

据外媒报道,smart Motor将于明年在Xi安工厂开始生产smart紧凑型纯电动SUV,并将于今年9月在慕尼黑IAA亮相。

智能新款SUV想象地图

“这将代表新智能的创新。”智能品牌全球合资公司销售、营销和售后副总裁丹尼尔莱斯科(Daniel Lescow)表示,这款新车是由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设计的,建立在吉利SEA的小型车分支平台上。同样,戴姆勒的造型总监戈登瓦格纳(Gordon Wagner)也曾说过“这款产品与ForTwo没有太多共同点”,“我们抓住了重塑品牌的机会”。

很明显,小可以精致,但太小也很难奢侈。在加大尺寸后,smart从消费者的角度进一步提升溢价空间,步出A00圈,进入流行的“步行车型”。

吉利为何接手“烫手山芋”?

“吉利控股将把其在R&D、制造、供应链以及对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等方面的优势注入合资公司,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促进双方的协同增效,推动智能品牌向电气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对于这种全新的合作,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

可以预见,依托吉利现有的供应链体系,重振smart并不难。然而,在奔驰单干多年的情况下,接手这个“烫手山芋”仍然让很多业内人士不解。

目前,在合资smart的带动下,吉利旗下拥有氪、几何、北极星、枫叶、长途车、伦敦电动车等7个新能源品牌,产品类别几乎实现了高、中、低端全覆盖。

这样的棋局中“加”必然会增加吉利的负担,稀释集团的资金、技术实力,甚至造成内耗。

同样,从国内市场来看,今年一季度A00级车型销量占纯电动汽车总销量的40.2%,A0级、A级、B级车型分别占5.87%、18.94%和32.67%。尽管逃离了难以“豪华”的A00组,但B级纯电动SUV的定位并没有给smart留下太多发挥的空间。在大空间、高配置上,几乎占据了中国所有消费者偏好买车的市场。精致豪华的紧凑型SUV,让用户很难说出“摸钱包”的故事。

中国市场的许多困难无疑增加了品牌发展的不确定性

,但对吉利而言,重金押注的smart,似乎更像是一块欧洲市场的“敲门砖”。

“吉利的适时入股除了可以让其与戴姆勒的股东关系更加融洽之外,更能让其以更低的成本拓展海外小型精品电动汽车市场,为其走向欧洲铺路。”在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看来,经过奔驰的多年打磨,smart精品定位已经渗透至欧洲诸多国家,在全新产品的带动下,吉利可以利用smart原有的市场份额为基础逐步走入欧洲市场。

倘若smart保持并拓展现有市场份额成功,吉利很容易凭借较低的生产成本和国内优质的供应链体系扭亏为盈,而背靠戴姆勒集团强大的体系运营价值,尚未完全走出国内市场的吉利汽车也自然会获得不小的提升与帮助。

新能源汽车市占率的不断扩大,为中国车企带来了“揭竿起义”的条件,面对海外经验不足的劣势和“极星”品牌的不愠不火,凭借smart“借道超车”,似乎成为了吉利闯入欧洲市场、树立集团形象的最快捷方式。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