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年度预测背后:受芯片短缺影响 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翻番

  • 2021-06-10 11:39
  • 汽车头条

“前几个月的低基数增长在5月份基本消除.5月份零售额月平均增速与往年基本持平,符合季节性规律。”6月8日,乘用车市场信息协会(以下简称“乘用车协会”)在2021年5月发布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时表示:

据协会发布的最新乘用车产销数据显示,今年5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额达到162.3万辆,同比和环比增长1.0%,比2019年5月增长3%;1-5月累计零售额达到836.4万辆,同比增长38.1%,仍处于2011年1-5月以来的历史高增长率。

据总工会介绍,今年1-5月实现同期增速的原因,一是受2020年1-5月全国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额下降26%基数效用较低的影响,二是新能源汽车增长的贡献度不断加大,今年1-5月同比增长10个百分点。

在低基数增量逐渐消失的背景下,豪华品牌零售销量实现持续增长,自主品牌也进步明显。

今年5月,豪华车继续增长,零售额达到26万辆,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2%,同比增长45%。

自主品牌方面,5月份零售额60万辆,同比增长18%,环比增长3%,同比增长12%。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额同比增长3%,达到78万辆,同比增长1%,同比下降1%。其中,5月份日本品牌零售份额为23.4%,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美国市场零售份额达到10.6%,同比增长0.6个百分点,表现良好;德国品牌还处于调整阶段,蓄势待发。

根据总工会公布的零售额数据,排名前五的汽车公司分别是一汽大众、上汽通用、SAIC大众、东风日产和吉利汽车,5月份终端销量分别为16.8万辆、12.2万辆和11.9万辆。长安汽车、上汽通用五菱、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东风本田紧随其后,5月销量分别为8.5万辆(据联合会估计)、7.5万辆、7.4万辆、7.2万辆、6.6万辆。

零售额排名前十的汽车公司中,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东风日产、吉利汽车的终端销售均出现同比下滑,其余均实现同比增长。

但大部分自有品牌龙头企业在产品、营销、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如长安、红旗、奇瑞、广汽Aen等品牌,均实现了同比高速增长。

新能源车方面,5月涨幅超一倍,同时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的阵容发生了变化。

据协会统计,5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额达到18.5万辆,同比增长177.2%,比4月份增长17.4%;5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19.6万辆,同比增长6.7%,同比增长174.2%,呈现强劲增长的良好趋势。

其中,批发销量超万辆的企业有4家,分别是特斯拉中国33463辆(含出口11527辆)、比亚迪32131辆、上汽通用五菱27757辆、SAIC乘用车11049辆。

但特斯拉虽然5月份批发销量重回第一,但5月份突破万辆的企业包括上汽通用五菱33175辆、比亚迪31908辆、特斯拉中国21936辆、广汽and 10,395辆。上汽通用五菱和比亚迪的零售额都超过了特斯拉。

关于上汽通用五菱5月份的销售业绩,总工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上汽新能源汽车牌照的新政策并未落地或影响经销商进入车内。

此外,新能源汽车的强劲趋势是高端和低端市场持续走强的结果,尤其是入门级新能源汽车的整体趋势稳定。根据该协会的数据,独立主流新能源汽车如广汽爱恩、比亚迪和SAIC乘用车的零售额在5月份继续增长,表明

值得注意的是,新造车力量第一梯队的阵容这次有所改变。数据显示,今年5月,威来汽车共交付新车6711辆,同比增长95.3%,在造车新生力量中依然排名第一。Xpeng汽车紧随其后,5月份销售了5686辆新车,同比增长483%,实现了最佳月度销量。哪吒汽车挤进造车新势力前三,5月交付新车4508辆,同比增长551%。而Ideal ONE则落在第四位,5月份仅交付4323辆,同比增长101.3%,环比下降21.6%。此外,零跑车的交付量也呈直线上升趋势,5月份交付量同比增长1226%,达到3195辆。

虽然乘用车产量受芯片短缺等问题影响,5月份乘用车产量同比下降2.6%,至157.6万辆,但新能源汽车销售基本没有明显损失。此外,5月份自主品牌的芯片供应稳定性好于合资品牌。据协会数据显示,上个月奢侈品牌产量同比增长9%,合资品牌产量下降22%,自主品牌产量增长26%。

对于乘用车市场的走势,基于5月新能源车的增长反而更强,乘联会预测今年新能源乘用车有望达240万辆。

“考虑到5月的北京新能源车家庭和个人放号的促进,新能源车未来几个月的需求仍旧强劲。”乘联会预测,6月乘用车市场或产销平衡,同时,基数偏高的压力也将逐步体现,增速放缓预期基本成为行业共识。

而由于渠道库存持续低位,促销力度难以有效增大。因此,消费者购车的价格促销预期将降低,涨价的忧虑或促进消费者的换购。

总体而言,虽然乘用车市场进入半年收官期,但受到海外疫情持续严峻的影响,芯片短缺仍未明显缓解,车企努力冲刺销量的难度较大,供应链安全和韧性或成为今年三季度汽车厂商优先级排位更高的关注主题。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