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系列变更命名方式,大众电动化进程中的新命题

  • 2022-11-01 11:18
  • 汽车头条

近日,大众汽车负责人托马斯·谢弗(Thomas Sch?fe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ID.系列电动汽车产品线的扩张,更明确的命名方式正在讨论中。

托马斯·谢弗还表示,品牌必须将整个车系保持一致,既要得到客户的认可,又要让客户明白大众在表达什么。 

 对于已经走了近六年的“ID”来说,大众提出要更改名称,就引发了行业的关注。毕竟对于作为大型汽车制造商之一的大众来说,更改名称并非易事,尤其还是品牌看重的电动汽车板块。

 ID.系列家族登场 

如果从历史角度来看,可以简单将大众汽车的发展分为三个章节。甲壳虫车型为大众奠定了基础,高尔夫车型将其推向了现代汽车市场,而ID车型则是代表着大众汽车对于未来汽车市场的探索。

 事实上,“ID”这个词并没有太特殊的意义。大众之所以将电动车起名为“ID”主要表达出了两层含义:一是智能设计、身份认同和前瞻科技,二是象征着零排放、自动驾驶、直观操作和个性化的网络等。

 早在2016年的巴黎车展上,大众ID系列车型第一次亮相。直到2019年,大众ID系列第一款车型——ID.3正式推出。由此,这个车型系列的每个成员都带有“ID”的名称。据悉,ID.3售价在3万欧元左右(按当时汇率约22.8万元人民币),续航里程将达到550km,最高时速为180km/h。

 随即大众又推出了ID.4和ID.6车型,尤其是ID.4在推出第一个月就拿到了欧洲同级别销冠。   

在欧洲市场上大获成功之后,大众立刻顺势想要打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大门。

 与以往传统车企谨小慎微投放一两款纯电产品不同,大众一口气在中国引进了五款纯电动车。2021年3月,首次交付“欧洲爆款”ID.4,分别对应一汽大众ID.4 CROZZ和上汽大众ID.4 X;6月份又推出ID.6,分别对应一汽大众的ID.6 CROZZ与上汽大众ID.6 X。四个月后,大众又推出了ID.3,由上汽大众运营。

 从名称上也能明显看出,中欧地区在命名上的不同。在国内市场,除了ID.3外,都在后面添加了“CROZZ和X”来区分。但欧洲市场,ID系列都是直接在后面添加“数字”并未有后缀。   

众所周知,ID.3定位紧凑型轿车,ID.4定位紧凑型SUV,而ID.6定位中大型SUV。而商标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区分不同企业以及不同商品之间的差异,从而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欧洲电动车命名不清晰,会直接导致用户在购车过程中出现定位模糊的问题。

 大众或许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有报道称,未来,欧洲的SUV车型或将遵循中国市场的命名规则,在数字后添加“X”等,以显示其SUV的身份。

 在业内看来,一旦定位不清晰最直接的影响可能就是销量。因此,对于“中欧”市场两手抓的大众品牌来说,更改甚至是统一名称,既能明确品牌的定位,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两地市场。

中、欧市场“两手抓”

去年,大众发布了“NEW AUTO 2030”转型规划。根据规划:2026年,售出的新车中纯电车占比将达到四分之一。大众预计到2030年油车生产占比40%,纯电汽车将占比60%。未来5年计划投资规模将达到1590亿欧元,其中890亿欧元用于电动出行和数字化相关技术。

大众如此大张旗鼓地转型,这样的底气离不开中欧两边汽车市场。今年前三季度,大众在累计售出36.64万辆纯电动汽车,同比增长25%,销量占比高于去年同期4.2%一点八个百分点。其中欧洲市场仍然是大众最大的纯电动汽车销售地区,共售出21.19万辆,占大众纯电动汽车总销量的58%。

当然,大众在欧洲的畅销并不意外。欧洲日益严苛的排放政策,正在倒逼着电动汽车的市场转型,大众也不例外。9月27日,欧盟确认“2035年禁售燃油车”。根据规定,到2030年,所有新上市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碳排放水平须比2021年分别减少55%和50%,到2035年均减至零。这意味着由汽油、柴油等化石燃料驱动的车型2035年起无法在欧盟上市。

而身为大众“第二个家”的中国市场,虽然赶了个晚集,一直被国内诟病卖不动,但在今年却持续发力。从销量数据来看,大众在今年前三季度共售出11.27万辆,相比去年4.71万辆的成绩,大涨139%,占据大众电动车总销量的31%。种种迹象也在表明,作为大众的新能源转型的先发产品ID.家族正在慢慢被国内消费者接受。

此外,大众为加快在中国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步伐。不久前,还宣布旗下CARIAD与地平线成立合资企业。其中,合资公司由CARIAD持股60%,注资约24亿欧元,交易预计将在2023年上半年完成。根据协议,大众集团将与地平线一起加快面向中国市场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开发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燃油车的逐步淘汰,大众旗下如“高尔夫”、“Polo”等经典车型如何延续,也将作进一步评估。经过历史的检验,这两个品牌早已逐步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依然拥有强大的商业价值。因此,大众短期内是不会放弃这两块“吸金”利器。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