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探索现代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 2021-03-02 14:11
  •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贵阳市乌当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地。源地图

整治连片土地,促进产业振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保障。

贵阳是贵州省唯一没有万亩耕地大坝支撑的市(州)。喀斯特地貌突出,耕地分散,土地和土壤资源十分宝贵,农业发展的内在条件有限。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赵德铭提出“要下定决心,用15年左右的战略跨度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

高质量耕地资源稀缺高标准农田建设迫在眉睫

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土地资源被占用,大部分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坡耕地,优质耕地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根据贵阳市农业和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根据2017年贵阳市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结果,贵阳市土地总面积为1206.5万亩,其中耕地仅385.2万亩,林地502.9万亩,建设用地135.94万亩,未利用地111.56万亩,其他耕地70.9万亩。

“385.2万亩耕地中,也是地多田少,旱地比例超过72%,坡多平地少,耕地破碎,耕地质量低。”贵阳市农业和农村局副局长陈显木介绍,贵阳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1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8.5%。由于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投资在1500元/亩左右,投资标准低,适合机械化等功能不全,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加快贵阳现代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单位多,船难掉头,建设标准难以统一。贵阳市农业和农村局与市自然资源、市生态环境、市农业投资集团、市金地公司等合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现代山区高标准农田整治示范区项目建设的方案。

按照坡改平、旱改水、肥改稀、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机械化“三改”和“四改”的要求,以贵阳农投集团和金地公司为示范区主要项目建设主体,在乌当区和开阳县启动第一批试点示范项目。项目投资预计12亿元,建成山区高标准农田整治示范区5万亩,新增耕地1700亩。

突出山地特色高标准推进农田建设

贵阳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原则上对15以下耕地坡度下连片面积相对集中在100亩以上的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和破碎化处理。如果适合爬梯的话,会比较平坦,土地整理率达到65%以上,整理后单块面积不小于5亩。

为了满足建成后农田灌溉和排涝的高标准,贵阳市主要采用生态拦截、蓄水和导流,辅以灌溉。根据灌溉规模、地形条件、田间道路、耕作方式等要求。合理布置各级输配水设施和渠系建筑,确保农田区块通水率达到100%,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

在场地道路布置方面,“根据项目所在地的自然农业条件,确定农业产业规划,提供适合该产业的温室、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设施,确保智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种植。完善收获后处理、冷链物流、肥料配置、秸秆处理、农业信息化等农业配套设施,实现农产品产销结合,促进整个农业产业链高效发展。”陈显木说。

同时,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贵阳市实施了水源涵养林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河道治理工程、护坡工程、湿地工程等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并与田、路、渠、沟、塘、塘等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安全。

据了解,在试点的基础上,桂阳选择了条件成熟、集中连片的地区,将原“汪甜甜”、“斗鱼田”变为统一的高标准农田,计划到2025年建设50万亩。“生产规模、农业机械化、排灌可控、土壤肥力、管理便捷、田园景观、生态布局”的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整治示范区。

让农业有看头农村有奔头、农民有甜头

进入西丰县石洞镇大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形成的农业工业园区,硬化的道路纵横交错,灌溉网络四通八达,园区工作人员正在给猕猴桃施肥。

石洞镇党委书记刘福海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变了园区落后的生产能力,促进了大红村猕猴桃、脆红梅等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康农共享”和“六权共享”,建立了企业实体、村集体和贫困户利益联系机制,推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促进农村振兴。

如今,大洪村的精品已经带动该村实现了1000多万元的总产值。贵州中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猕猴桃品牌“猴子的大圣”已出口新加坡、加拿大等地。马陵乡的蔬菜产业越来越大。去年基地蔬菜总产量达到3000吨,总产值1500多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时,贵阳市主要领导多次提出,要做到土地利用与保护耕地结合、与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和乡村振兴结合、与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结合、与市场化运作结合,实现经济有增长、地方有收益、农民有收入、企业有效益。

“振兴农村经济,不仅是产业选择上的一场‘革命’,更是农民陈旧观念的‘革命’。让农户转变观念,推倒田坎、平整田块是坝区建设中的第一步。”陈先睦说,“过去,田坎的主要功能是区分农民各家土地的边界,利用率极低。长期以来,由于田坎的割据,农民都是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产业不成规模,市场应对能力差,难以适应机械化耕种,劳动力投入大,市场应对能力差。”

为啃下“倒田坎”这块“硬骨头”,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如期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的党员和干部通过白天黑夜走村串户做农户的思想工作。

“通过召开坝坝会,宣讲现代农业知识、算经济账等方式,打消农户的顾虑。”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刘毅说。

“为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与支持,村里还组织村民代表到安顺参观万亩蔬菜基地参观、联系农技人员开展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培训等,几经周折,项目建设涉及的203户农民的960余亩流转地的田坎已全部推倒,实现了坝区土地连片开发。”花溪区马铃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点负责人说。

田坎倒了,土地平了,山一块水一块的土地连成了一片,农民心里的隔阂也消除了,平整的土地上农业产业也焕发了生机。花溪区马铃乡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的1037亩黄瓜、黄花菜、辣椒、黄豆等大棚蔬菜纷纷成熟,3000吨蔬菜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贵阳市结合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发挥“土地整治+”效应,选择项目区内行政村及涉农社区,整合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对区域村寨进行美化亮化提升,实施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等“四变工程”,把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全市乃至全省农业现代化的“样板田”和“排头兵”,打造具有贵阳特色的“三生融合”美丽乡村。

“接下来,还将继续采取‘市级平台公司+区级平台公司+村合作社+农户’模式,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蔬菜基地发展,以点带面推动全市蔬菜产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旅融合发展增收。”陈先睦说。

一条条顺流相通的渠道,一条条笔直宽阔的机耕道,一块块平整肥沃的大田,一片片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支撑起了贵阳的农产品供应,托起了百姓的致富希望。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