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全力攻关水稻育种领域

  • 2022-06-09 15:36
  • 人民网-人民日报

漫长的夏季过后,湖北武汉的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在武汉市洪山区南湖大道旁的一块试验田里,一个头戴草帽、脚穿胶鞋、面色黝黑的年轻人正在地里忙碌。

小伙子周磊,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主任、研究员。39岁,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水稻分子与细胞工程育种创新团队执行总负责人。1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攻关水稻育种领域,先后培育出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累计增产粮食30多亿斤,为装着“中国粮”的“中国碗”增添了信心。

水稻良种是水稻产业的关键

最近,周磊和课题组的同事们正在湖北省农科院南湖基地忙着种植中稻。“这批种子大部分是4月底从海南省带回来的。播种后要定期观察记录,多育成优良品种。”周磊说。

2010年,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的周磊进入湖北省农科院。他发现,湖北虽然是大米大省,但长期以来存在大米品牌弱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米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他决心重点研究水稻“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改良的水稻品种是水稻产业的关键."周磊说。为了攻克水稻育种难题,他和同事们历时12年,收集种质资源,选择育种亲本,培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

这个过程漫长而繁琐。冬天会去海南进行南繁,春节经常回不了家。夏天,他在稻田里呆上半天,头顶烈日,脚下热气腾腾,四周蚊虫环绕.每年,周磊都有300多天待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

他们通过表型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花药培养技术,通过数万个杂交组合,创造了R7272、R60、润珠香等多个优质抗病水稻新种质,育成鄂中5号、广两优272、聚2优60等16个优质水稻新品种。这些品种累计超过5000万亩。

推广新品种,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周雷出生在鱼米之乡湖北洪湖的农村。参加工作后,除了开展水稻育种等基础研究外,周磊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育成的优质品种推向市场。作为团市委医生服务团成员、省科技特派员、省精准扶贫小组组员,周磊帮助21个村、30多家企业发展高档优质水稻订单种植,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新品种推广之初,农民并不买账。周磊回忆说,经过10年的努力,他们在2017年育成了绿色超级稻“聚2优60”。在同等产量下,这种水稻新品种可以大幅度减重减药,节水抗旱。但在天门等地推广时,很多农民不敢尝试。

周磊和示范户约定,用他们的技术种新品种,万一减产或亏损,省农科院会补偿。与此同时,周磊和他的同事们轮流住在示范户中,进行技术指导。

到了收获季节,结果令人惊讶:新品种示范田亩产达到1400多斤,化肥施用量减少1/3,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了品质。

市场上对大米的香味有需求。周雷和他的同事们培育出了一种香味浓郁、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收购价格比普通大米高30%到50%。在湖北潜江,他们选择了水稻品种。

2017年,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对培育耐冷水稻品种,提高水稻品种在低温等不利条件下的高产稳产性,解决低温导致的粮食减产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农业科研不能聪明一点。我们要甘于坐冷板凳,敢于啃下养殖技术这块‘硬骨头’。”周磊说,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他和同事们创造性地构建了分子标记与花药培养相结合的高效籼稻育种技术体系,首次提出了水稻花药培养“一加一减二增三”的核心技术,大大提高了籼稻花药培养的效率。花药培养能力比现有文献记载的最高值高7倍,克服了国内传统育种技术针对性差、周期长、效率低的技术封锁。

由于周雷等研究人员的努力,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水稻品种正在成为现实。“作为年轻一代的农业科研人员,我们应该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为民族种业的振兴和水稻产业质量效益的提高贡献力量。”周磊说。

敢于啃下育种技术“硬骨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在这些荣誉和成绩的背后,是周磊和他的团队成员10多年来的努力和默默无闻。

白天在田间育种,晚上回实验室查资料做研究,常年奔波于全国各地……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周磊给人的感觉是接地气,而不是“书生气”。“电脑里种不出水稻,书本里种不出水稻。要种出好稻子,就得下地。”袁隆平院士说的话对周雷影响很深。

为了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一代又一代农业科研人员心系祖国、服务人民,十年如一日,勇攀农业科技高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新时代的农业基础研究也需要更多像周雷这样的年轻骨干加入进来。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