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村村通到户(扎实稳步推进农村建设③)

  • 2022-07-08 11:42
  • 人民网-人民日报

修工业路、快递到村、看病到家……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覆盖村庄和延伸到户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如何加快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各地都在探索。

创新机制,建管并重,村组路通向千家万户

炎炎夏日,陕西省Xi鄠邑区玉蟾街道西老峪口村的大街小巷干净整洁,笔直的水泥路上不时有收割机从村里穿过。

一大早,村民徐屯良就开着电动三轮车去地里割草。“路好走,干活毫不费力!”这几年,他养的牛从4头增加到30头,芝麻收入稳步增长。

道路一直是西老峪口村村民关心的问题。这几年得益于政策扶持,村里的主干道都硬化了,但三组和四组两个组的村民还是砂石路。“路坑坑洼洼,两边杂草丛生,车进不去。”许屯良回忆说,有一次村里来了一个牛商,开到街角,挥挥手,转身就走了。

2017年初,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西桥口村申请了“一事一议”的财政奖补,用于公益建设。“财政投入51万,村集体自筹13万。那年夏天开始建设。修路期间,全程有人监督。”蝉街党工委副书记李丁介绍。

路修好了,谁来管?“村里负责日常维护。如果有大问题,可以修复。交通部会派人来修的。”西峪口村党支部书记闫晓红介绍,新修的2公里水泥路,已惠及三组、四组52户村民。

农村路网越来越密。农村道路通畅工程是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去年,我国完成贫困地区公路投资8000多亿元,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6万多公里,实施农村公路维修养护项目19.1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到446.6万公里,其中三级以上乡道占82.2%。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特别是突出了公共财政在农村的普惠性。”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董表示,通过“先建机制,后建项目”,建设和管理并重,让农村项目落到实处,后续养护更可持续,推动农村公路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覆盖村庄、延伸到户。

所有的道路都通向繁荣。畅通的交通“微循环”给农村带来了更多的资源。

“下一步可以是乡村旅游了!”弘毅充满了信心。目前村里建了水库,把山泉水引入村里,泉水和井水相辅相成;安装了200多盏路灯,村民夜间出行更安全;污水管网改造加快,今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在鄠邑区,燕山街镇的乡村旅游已经此起彼伏,平原村的苗木、果蔬等产业也搭上了“交通快车”,发展如火如荼。

健全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村级寄递畅起来

“点一点,五包吧?”公共汽车司机探出头来。

“对!”刘宗禄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最近卖得不错。下午还有几包。”

中午,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茧村的快递服务点,村民刘宗禄将客户订购的桃子打包。

村级配送服务是物流配送系统的神经“末梢”。为突破这一瓶颈,蒙阴县推出“共同配送、共同投递”的物流模式,整合交通、邮政等部门资源,形成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

“政府的‘牵线搭桥’,邮政和快递公司与我们的‘联姻’,降低了运输成本,有效提高了配送效率。”孟县运输服务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李凤军说,现在发往乡镇的羽绒,都是在县级物流服务中心统一配送,然后发往乡镇物流服务站。回程返回乡镇上行,实现“一区一批货一车一站到”。

孟县还开展“客货运邮合作”,实现乡镇到村即时直达。“在试点线路上,经过乡村物流配送点的城乡公交承担了快递员的职能。只要把包裹放在车上,在回执上签字,公交车司机就会把包裹免费送到乡镇后勤服务站。”李凤军介绍道。

依靠这种模式,越来越多的水果走出大山。目前,全县电商门店5300家,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近5万人。去年网上零售额达到6.65亿元。“每天有六七趟班车,急件随时送,省内第二天送到,省外偏远地区两三天送到。顾客收到的桃子又香又甜,生意兴隆。”刘宗禄笑着说。

促进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需要完善县村三级物流体系。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快递进村”工程和农村地区客运、货运、邮政一体化建设。建成1300多个客、货、邮一体化车站,开通900多条客、货、邮合作线路。去年,我国农村地区快递包裹收发总量达到370亿件,快递包裹进村比例超过80%。今年将在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

与城市相比,农村居住分散,快递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快递到村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鲍家伟建议,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推广带团进村、驻村设岗等模式,发挥邮政、交通、供销、商业等网络优势,扩大快递进村覆盖面。

建设农村物流骨干网络,补齐配套基础设施短板。在政府推动下的蒙阴,一个占地3000多亩的大型综合物流园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如荼建设中。

“以发展‘大物流’为目标,建设集冷链物流、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物流园区,打造一体化智慧物流系统,力争实现农村物流统配统送更快一步。”李丰军说,“到那时,客户收到的桃子,说不定还挂着新鲜的露珠哩!”

推动资源要素下沉,村民享受更多优质公共服务

“高压150,低压88。最近天气热,平常多提醒老人,按时吃降压药。”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东河镇南凤村卫生室里,医生蒲荣奉给71岁的蒲奶奶量完血压,叮嘱陪在一旁的儿媳李秀菊。

南凤村常住人口近900户,65岁以上老年人344人,不少老人有慢性病。趁着门诊空闲,蒲荣奉翻开档案,仔细查阅近期的就诊记录,看有没有需要上门随访的患者。在办公桌旁边,一个红色的访视包随时待命。

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关系村民健康。过去,南凤村卫生室就是公路边上的一间小屋,医疗设备只有“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老三样。“这几年村里脱了贫,产业发展起来了,返乡的人多了,家门口的公共卫生服务跟不上了。”村干部许明蓉说。

在政策支持下,村里把卫生室“搬”到了村委会边上。新的卫生室面积约105平方米,有独立的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等,配备2名乡村医生,还与镇中心卫生院建立了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制度,组建了家庭医生团队。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下沉,让农村居民更方便了。“平常小病小痛,不用出村就能刷卡看病、拿药。每年3、4月份,镇卫生院还来村里组织体检。”李秀菊说。

干了十几年的村医,蒲荣奉更是真真切切感受到变化:“慢性病规范管理水平提升了,村民的卫生健康意识也不断增强。”

为了优化卫生资源布局,旺苍县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县卫生健康局工会主席陈文介绍,目前,全县设置乡镇卫生院23家、村卫生室220个,加快建设二级乙等医疗机构。同时,通过建立患者数据集成共享、远程视频会诊、远程影像会诊、教学系统“四大平台”,推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信息互联互通,让“下级检查、上级诊断”成为现实。

截至去年底,全国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成2.3万个,乡镇卫生院3.5万个,村卫生室59.9万个,实现了县乡村全覆盖。目前,居民县域内的就诊率超过90%,乡村两级诊疗量县域内占比长期保持在2/3以上。

董筱丹表示,进一步提升医疗、文化、养老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供给上适应乡村居住分散的特点,可以采用固定设施和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方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对接。从长期看,应加快培育各类技术技能和服务管理人员,通过落实相关激励政策,吸引人才等关键发展要素下沉基层。

今年,广元市将所有在村卫生室岗位从事过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乡村医生纳入补助范围,对60岁及以上已退出和在岗待退的乡村医生发放生活补助,对小于60岁且在岗的乡村医生鼓励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定额补助。“通过解决乡村医生队伍养老保障问题,助力农村卫生健康网越织越密。”陈文说。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