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光”误导消费 不容忽视

  • 2022-07-11 11:30
  • 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本是白色的猪肉,在温暖的红光照射下,变得明亮起来.这种通过调节光色让食物看起来“更新鲜”的灯,业内称为“鲜光”。近年来在各大卖场、超市、生鲜市场广泛使用。有读者反映,超市里看起来新鲜的水果、蔬菜、肉类,买回家才发现不新鲜。原因是“清新之光”的美化效果。“在‘新鲜光’的照射下,我们根本分辨不出蔬菜和肉类是否新鲜。这是欺骗消费者吗?”

记者在福建省多家商店、超市、农贸市场调查时发现,商家基本都在生鲜区使用这种“鲜光”,有的还对肉类、海鲜、果蔬等使用不同颜色的“鲜光”。在一家超市的肉摊上,记者拿起一块包装好的猪后腿,在“鲜光”和自然光下反复对比。结果发现,猪肉在自然光下呈淡粉色,而在“鲜光”照射下,明显变亮变红,看起来更新鲜。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在卖鲜肉的摊位,使用“鲜亮”是最常见的。“在这种光线下,很难分辨肉的新鲜程度。即使肉不是很新鲜,被这种灯照着看起来也像刚上市”。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以“鲜光”为关键词搜索,有5000多条产品结果,单价大多在百元以内。其中一款月销量上千件的“鲜光”介绍页面显示,这款产品分为多种颜色:用于鲜肉鲜果的红白光“鲜光”,用于熟食烧烤的红暖光“鲜光”,用于照明蔬菜的绿白光“鲜光”等。商家还贴出了“显鲜”、“不亮不鲜”、“生意好的秘诀”等营销标语。在两万多种商品的评价中,很多买家都是菜市场生鲜摊位的摊主。有买家评价说,“鲜光”的照射让食物看起来更亮更新鲜,甚至店铺生意也比以前好了。

“鲜光”成本低,使用方便,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因此应用广泛。使用「鲜光」会造成食品安全风险吗?对此,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照明电器室主任钟晓志表示,“鲜光”本质上是冷光源照明灯具,不会发热加速食物腐败变质或影响其品质。但是,目前行业内缺乏针对“清新灯”的相应标准和设计规范,不同厂家的照度、亮度、色温、显色指数等指标也没有统一的规范。而且“鲜灯”的生产销售也没有明确的专业标准,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管。

「鲜光」是否误导消费者,造成欺骗?记者采访的多位律师和专家表示,目前法律法规并未禁止使用“鲜灯”。判断是否造成作弊,关键在于商家销售的商品是否合格。如果商品质量合格,他们只是用“新鲜灯”作为营销手段。这种情况并不违法。

福建省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也表示,从投诉数据来看,目前绝大多数与“鲜灯”相关的投诉,都是因为消费者被“鲜灯”误导,买了不新鲜的商品。“鲜灯”本质上属于商家的营销手段。市场监管部门的日常执法检查重点是食品来源、检验检疫证明等质量相关事项。判断消费者投诉的关键是食品本身是否合格,而不是是否使用。

但也有读者表示,“鲜光”的照射能显著美化食品的颜色和新鲜度,可能导致消费者购买生鲜商品时产生一些误导,应规范使用。四川成都读者何洁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的实际质量与标明的质量一致;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生鲜不是普通商品,关系到食品安全。希望相关部门重视‘鲜光’的滥用,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何洁说。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