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完成地方猪种精准识别抽检任务

  • 2022-08-16 11:22
  • 安徽日报农村版

日前,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6月底,安徽省生猪产业技术系统完成了8个品种410头种猪的组织样本、精液样本和基因组采集,采集了所有品种猪的影像数据。至此,安徽省地方猪种精准识别抽检圆满结束。

去年以来,为做好安徽省地方猪种的生物保护和准确鉴定工作,根据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办公室的总体安排和安徽省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办公室的统一安排, 安徽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团队先后对皖南黑猪、许诸猪、定远猪、皖北猪、安庆白柳猪、皖南花花猪等8个地方猪种进行了精准鉴定取样和生产性能测定。

安徽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殷宗军表示,作为畜牧大省,安徽地方猪遗传资源相对丰富,品种数量和养殖量均居全国前列。地方猪种是在特定的历史和环境条件下长期培育出来的。它们一般具有繁殖力高、肉质好、抗逆性强等种质特征,具有较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

目前,全省共有6个地方猪遗传资源,共8个类群。2008年以来,安徽省各级政府和部门更加重视本地畜禽资源保护,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先后建立了5个国家级地方养猪场和基因库、18个省级地方养猪场(区),安徽省地方猪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同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在全省培育了4个地方猪新品系,打造了3个有影响力的区域猪肉品牌,大大提高了地方猪的产业化发展水平。

尹宗军说,由于地方猪种养殖周期长,养殖成本高,加上市场冲击大,质优价廉,养殖企业很难产业化生产。导致目前方猪种以小规模生产为主,群体有效含量较低,近交程度严重,性能退化明显,部分地方猪种濒临灭绝。因此,通过培育高效新品种或配套品系,进行多渠道生物保护,提高地方养猪效益,是地方畜禽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的必然趋势。

准确的鉴定取样和生产性能测定,为深入了解安徽省地方猪种质资源的生产性能、群体遗传结构和育种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地方猪种质升级和产业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下一步,安徽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将组织国内外专家团队,开展安徽省地方猪种质性能、基因组特征芯片、冷冻精液、体细胞克隆等研究,对目前培育的新品系开展配套系筛选和新品种选育,全面提高安徽省地方猪种资源保护效率和开发利用效率。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