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笃行奋楫争先勠力书写海淀“三农”发展新答卷

  • 2023-12-18 10:32
  • 海淀报

2022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的市辖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海淀“三农”工作在首都和海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海淀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将持之以恒厚植“三农”情怀,探索出具有海淀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以实干担当助力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海淀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从“三农”角度看海淀万亿之源

从“三农”角度来看,一是提供发展空间。1万亿累加的过程,伴随着农业产出在经济总体规模占比的减少为城市升级发展、腾笼换鸟提供空间,这也是海淀作为首都中心城区,不断推进高质量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二是维护安全稳定。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基层党组织持续加强制度建设、人员管理,按规划执行、按规矩办事,确保了农村地区在改革变化中和谐稳定发展,为城市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贡献经济增量。海淀农业体量不大,但在稳产保供、休闲康养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022年海淀第一产业增加值2亿元,规模以上工、商、服务业企业中的涉农企业营业收入共589.57亿元。此外,集体产业正成为盘活集体资产、促进农村居民增收、优化北部产业布局的生力军,2022年全区集体资产总额2198.7亿元,疫情期间为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8.3亿元,集体产业园区共入驻企业4600余家,其中独角兽11家,上市企业60家。2023年上半年集体资产总额2268.3亿元,已建成产业园区建筑面积500余万平方米,正在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为农业农村插上科技的“翅膀”

海淀是首都改革开放的先行之地,是中国科技创新的策源之地,是先行先试的探索之地,走出了“科技创新、产业报国”的中关村之路。当前海淀正在高起点上开创北京国际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新局面。

近年来,我们致力于为农业农村插上科技的“翅膀”,深度服务、支持和融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为北京国际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贡献力量。完成了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一期)建设,成功组建海淀区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会,数字黄桃、京西稻智慧农场、5G云端草莓成为海淀农业“新名片”。今天,海淀研究的技术应用推广于全国,海淀培育的种子生根发芽于全国,海淀培养的人才服务贡献于全国。未来,海淀有能力、有底气为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此,我们要以海淀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1+8”政策为引领,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政策和资金优势,依托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会、“未来农业”人才会客厅、国际种业论坛等平台,加强院区、区企交流合作,发挥2000万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牵引作用,挖掘一批、储备一批、落地一批农业科技项目,推动农业中关村建设,在“最先一公里”勇闯“无人区”,在“最后一公里”提速成果转化,为海淀科技发展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勠力书写海淀“三农”发展新答卷

当前,全区城市化已经进入收口阶段,我们要以系统前瞻的思维和应变求变的行动,谋划开展“三农”工作,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海淀“三农”发展新答卷。一是高要求加强党建引领。以村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党建品牌创建、集体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等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尤其是集体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和思考谋划,切实管住管好两千多亿集体资产,分类提升行政村和集体经济组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二是高质量推动农业发展。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每年更新改造100栋老旧设施,促进农用地流转到区属、镇属农业公司,推动农业最新科研成果在海淀首试首用,以农业规模化、园区化、专业化、科技化、品牌化“五化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三是高标准建设和美乡村。在持续整治管护农村环境的基础上,加强保留村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改善村庄风貌,提升文化文明品质、生态环境品质、公共服务品质,把农村地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城市“后花园”、极具潜力的高质量发展战略腹地,让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北京“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在海淀落地生根。四是高水平培育农村居民。将人的现代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通过动态分析农村地区人口结构,研究解决农村居民医疗教育等管理服务问题,促进农村居民思想观念、素质能力向现代化转型,做好整建制农转非“后半篇文章”,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