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许多严峻的考验 中国的早稻今年是如何增产和丰收的

  • 2020-08-25 17:46
  •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原标题:全国总产量达到2729万吨,增长393354。早稻产量增加:为一年一度的谷物丰收奠定基础

早稻是我国口粮的重要组成部分,早稻产量的增减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一定的影响。今年,中国早稻扭转了连续七年产量下降的趋势,实现了增产。面对新冠肺炎的肺炎疫情、冷泉和洪涝灾害等严峻挑战,早稻如何增产和丰收?经济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种植面积和产量“双增”

位于鄱阳湖岸边的江西省南昌市江乡镇大田现代农业基地,中稻已进入花期。南昌智慧大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泰辉告诉记者,今年他转让了1.5万多亩土地,种植了1万多亩双季稻。今年早些时候,籼稻被洪水严重破坏,亩产量只有900公斤左右。虽然早籼稻产量下降,但收购价格为每斤1.30元,有效弥补了产量下降造成的损失。此外,南昌县政府给予大型粮食种植户每亩70多元的双季稻种植补贴。总的来说,今年种植早籼稻的收入还不错。

大米是中国居民的主要口粮之一,早稻在中国大米中的比例约为14%。近年来,中国早稻种植面积持续减少,从2015年的8573.1万亩减少到2019年的6675万亩。

早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是今年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今年早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实现了翻番。全国早稻播种面积7126万亩,比上年增加451.1万亩,增长6.8%;中国早稻总产量达到2729万吨,比2019年增加102.8万吨,增幅3.9%,扭转了连续7年下降的趋势。“早稻收获在保障口粮、稳定价格、增强信心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为进一步做好‘六个稳定’工作和落实‘六个保证’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郭军博士说。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负责人介绍,虽然今年早稻产量受到南方部分地区严重洪灾的不利影响,但单位面积产量有所下降,但由于播种面积大幅增加,全国早稻产量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各地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帮助早稻生产,激发农民的种植热情。早稻主产区各级政府层层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全面落实支农惠农、粮食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各项政策,加强农资运输组织,引导退耕还林到户,大力推广机耕、机插、无人机直播等技术,积极鼓励联合耕种、土地托管、统一防御,全面推进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有效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市场化收购成为主导

目前,我国主要产区的早籼稻已进入收购旺季。丰收的早籼稻能否储存好,粮食能否回笼,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今年,国家继续在主产区实施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市场化收购,形成了主体多元化、渠道多元化、价格优势明显的市场化收购新格局。

在中国储备粮南昌直属仓库,总经理闫朝阳正忙着组织早稻收购。严朝扬说,早在

经济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年初,主要籼稻产区的市场化收购活动活跃,收购价格稳步上涨,市场化收购比例明显上升。据国家粮食局监测,7月13日中国早籼稻价格为每吨2160元至2740元,平均价格为每吨2371元;8月10日,中国早籼稻的购买价格从每吨2160元到2900元不等,平均价格为每吨2529元。7月13日至8月10日,早籼稻平均价格每吨上涨158元。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8月10日,主要产区已收购早籼稻66亿斤,同比增长8亿斤,其中市场收购6亿斤,市场化收购比例超过90%。

在市场化收购条件下,农民根据市场情况出售粮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对于江西省崇仁县马安镇的大粮食种植户刘迎春来说,没有粮食储藏和烘干设施,唯一的选择就是把粮食卖给田间的“经纪人”。仓储是粮食生产的终端环节,也是通过种粮赚钱的最关键环节。在一次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早稻增加的面积主要是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的规模经营实体。然而,由于资金和土地使用的限制,许多新的农业企业实体建立干燥和仓储中心的愿望无法实现。因此,通过增加国家对土地建设的支持和新的农业经营实体对粮食储藏设施的资助,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种植粮食的收入。

多举措增强生产能力

尽管今年早稻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有所反弹,但粮食安全的“绳子”不能放松。郭军认为,有必要采取更多措施发展早稻生产,实施土地和技术储粮战略,不断提高早稻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早籼稻生产,关键是调动种粮农民和地方政府抓粮食的积极性。江西把早稻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今年,首次将粮食、早稻面积和产量目标分解为区、市、县(市、区),并将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分解为村到户。早稻种植面积超过1800万亩,扭转了早稻种植面积连续八年下降的趋势。湖南省财政厅按照集中育苗面积对新的农业经营实体进行育苗成本补贴,重点支持提供机械化早稻育种和移栽(抛)苗社会化服务的新的农业经营实体,省财政继续支持一批具有标杆和引领作用的大型粮食种植户。

同时,加强弃耕地管理,确保早稻种植面积。耕地是保证早籼稻生产的基础。今年春耕季节,各地都把整治耕地和退耕还林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例如,广西将耕地生产力保护补贴与农民保护耕地和防止弃耕地的责任联系起来。若弃耕地已弃耕2年以上(含2年),承包商的耕地生产力保护补贴将暂停,并在复耕后重新纳入补贴范围。

发展早籼稻生产,关键在于推进生产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产量低、效益低是许多农民放弃早籼稻的关键因素。邹泰辉认为,实施大规模土地管理,提高机械化水平,是解决农村“谁来种地”问题,提高早籼稻效益的根本途径。

发展早稻生产,关键要靠科技找到出路。今年,各地加强了优质早籼稻品种的推广。同时,一些主产区推广关键新技术和新方法,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