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杂草控制:“绿色”是主题

  • 2020-09-04 10:09
  • 农民日报

技术人员正在示范机械移植稻田的除草技术。

杂草和害虫一样,是影响庄稼生长的敌人。近年来,我国杂草的发生和危害日益严重,抗药性显著增强,给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安全带来了威胁和挑战,也成为农药减量的重点和难点。

近日,国家农业技术中心联合R&D重点项目——长江中下游水稻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综合研究示范项目组等。在浙江杭州举办了农田杂草监测与控制技术国家培训班。培训侧重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田杂草的监测和调查以及科学防控,分在线和离线进行。全国共有44,100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当天上午,在萧山区代村镇100亩杂草绿色防控和除草剂减量技术综合示范场,展示了播种喷雾同步除草、北斗导航机械除草、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杂草防除抗药性等最新技术和产品,集中了4个专项示范区和20多家农药企业的40多种除草剂产品,可谓“英雄荟萃”。

耐药性管理:加强监测和科学药物选择

化学除草是现代农业的必要措施,杂草在除草剂选择的压力下产生抗药性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湖南省农科院白研究员及其团队通过研究揭示了杂草抗性的新机制和田间演变规律,突破了杂草抗性早期快速检测的技术瓶颈,率先建立了监测平台,开发了以“快速检测-因子分解找靶-目标应用”为核心的杂草抗性管理关键技术体系。

“为防止耐药风险增加,必须加强生产中的耐药性监测和耐药机制研究,实现科学的药物选择。”白说,对于抗药性杂草的防治,除了科学选用除草剂外,还可以考虑非化学除草技术,包括生物防治、物理措施和农艺措施。例如,国内外杂草学家通过割草、减药控草、生物控草控肥等技术,大大减少了土壤中杂草种子库的基数。这些都可以有效延缓我国农田杂草抗药性的发展。

稻田:早防、小防和“堵”相结合

目前,长江中下游直播稻田抗药性杂草种类多、分布广、抗性水平高、危害严重。面对这种情况,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刘德才提出了一个“药方”:首先,要加强田间草情监测,实现准确用药指导。通过监测,确定了区域杂草群落和优势杂草种类,形成了抗性图谱。加强前期处理,推广封土与茎叶处理相结合的“阻断”除草模式,可概括为“早打不晚打,小打不大打,必须封禁”。早期防治的意义不仅在于更灵活地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除草剂,还在于保护作物的产量潜力。刘德才告诉记者:“稻田杂草有两个萌发高峰,其中稗草和一品红等杂草在水稻播种后5-10天内进入第一个萌发高峰,而莎草和阔叶草在播种后15-20天内进入第二个萌发高峰。因此,水稻播种后2-4天进行密闭处理,可有效减少杂草基数,减轻茎叶压力

“此外,必须坚持综合防治与化学除草相结合,形成绿草防治技术模式。”刘德才表示,这是为了大力推广非化学防治措施,改变目前过度依赖除草剂的局面。例如,农艺学和除草剂的结合可以通过改变栽培方法来减少杂草的发生。稻田杂草的绿色防控也可与除草剂减量技术相结合,如最新技术如纸膜覆盖草、草的生态控制、播种与喷洒同步进行等。可以达到95%以上的除草效果和30%的除草剂减量。此外,“北斗导航精密机械除草是一项新兴的绿草控制技术,但数据采集和处理需要改进。”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和农药管理站主任姚晓明补充说。

玉米田:准确选药及时用药

目前,玉米田杂草危害严重。2019年,玉米田杂草发生4.07亿亩,防除杂草4.47亿亩,挽回产量损失922.2万吨,损失玉米143.9万吨。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李香菊根据多年的研究结果指出,为了有效控制玉米田杂草,首先要准确选择药物。应使用除草效果理想、对作物安全、环境友好、成本相对较低的除草剂替代高风险除草剂,并与其他低风险除草剂混合使用,以减少高风险除草剂的单位面积投入。其次,应该在正确的时间服药。在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天气、草龄等因素确定施药时间。第三,要瞄准目标,改进和优化医疗设备,提高除草剂的利用率。

莠去津是玉米田最常用的除草剂之一,占玉米田除草剂总量的1/3。特别是在东北地区,土壤中莠去津残留超标现象十分普遍。

"因此,面对众多的除草剂品种,阿特拉津的减量是关键."李香菊强调应筛选和推广阿特拉津的替代品种。在玉米种植结构需要调整的地区和田地,应使用目前已登记的适合当地草相、土壤、气候条件、土壤残留期短且不影响后续作物生长的除草剂品种。例如,在土壤处理中应使用乙草胺、异丙甲草胺和异丙草胺来控制禾本科杂草,应使用甲磺隆、甲磺隆和异噁唑啉酮来控制阔叶杂草。如果阿特拉津必须用于控制阔叶杂草,其剂量应控制在每亩38克有效成分以下。在田间施用时,各地应根据玉米种植期间的土壤水分和气候条件选择处理方法,并根据田间杂草种群构成合理使用除草剂,以扩大除草谱。辽宁绿色农业技术中心研究员孙补充说,经过田间试验,用乙草胺和吡嘧磺隆代替莠去津,并封闭土壤,不仅对稗草、野谷子和苘麻有良好的除草效果,而且大大降低了莠去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

麦田:减少用药的精确政策

杂草的分布、群落组成和危害程度与耕作方式、轮作制度和用药史密切相关。黄淮海冬麦区杂草以阔叶杂草为主,逐渐演变为单子叶杂草和双子叶杂草的混生。节节麦、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发生面积不断增加,危害程度逐年增加。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科学使用麦田除草剂?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农药检测研究所药效评价部副主任李先彬表示,目前中国麦田注册的除草剂产品有1320种,防治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各有特色。根据田间杂草种类,可选择合适的除草剂。

记者了解到,麦田的药害主要是由于前茬作物不合理使用除草剂以及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造成的。“只有选择正确的药物,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除草剂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保证作物的安全,否则会对作物造成药害。”李香菊说,有可能在冬季到来之前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并尽早使用,以延长麦田除草剂使用和后续作物之间的安全间隔;通过合理的混合和添加添加剂,减少使用容易引起植物毒性的除草剂;您也可以使用“靶标”喷雾机,使药液只能喷洒在“靶标”杂草的表面,从而达到减少除草剂和避免药害发生的目的。

“一个中心,三个主人”:应对挑战的“关键法宝”

目前,我国农田杂草监测调查和科学防控仍面临诸多挑战:简化栽培方法的推广,仅采用化学除草防控方法,缺乏对节节麦、杂草稻等恶性杂草的有效防控剂,杂草抗药性迅速增强。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农业技术中心重点建设了科学防控农田杂草的现代技术体系,倡导绿色防控杂草,有效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农田杂草的科学防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协调,需要生产、学习、研究和推广的共同努力国家农业技术中心农药制药机械处副处长张帅说,该中心将继续监测农田杂草的发生、危害和抗药性。工作的重点是有针对性的:侧重于粮食作物,同时考虑到石油和经济作物;关注优势杂草,关注一般杂草;注重“堵”控草,注意苗后补防。

国家农业技术中心首席专家王凤乐在会议结束时表示,有必要加强对农田杂草发生和抗药性的监测。开展全国农田杂草调查,搭建农田杂草抗性监测平台,科学评估杂草抗性风险。有必要加强农田杂草绿色防治技术的研究。加强绿草防治技术的实验示范,因地制宜推广绿草防治技术,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同时,加强农田杂草防控技术综合示范,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作物安全的环保型除草剂及配套应用技术,构建全面科学的农田杂草防控技术体系。加强除草剂安全使用的技术培训。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引导广大农业经营者掌握新的除草剂使用技术,减少药害事故的发生。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