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土地块——甘肃旱作农业发展“变奏”

  • 2020-09-11 15:52
  • 新华网

初秋,在高枫乡排房村的山上,一片卷心菜在黑色的塑料薄膜上“绽放”。

45岁的曹斌背着背篓在田里忙碌着。一边的老婆用右手剜出来,左手放进去,很快就把篮子装满了。篮子很重,压在曹斌的肩上,但他的心很舒服。“今年种了15亩白菜,卖了一半赚了8万多。”曹斌说。

十年前,曹斌也是一名农民。传统品种,粗放栽培,干旱少雨,收成少,后来他出去打工,勉强糊口。在家里,他的父母年老体弱多病,孩子年幼,急需照顾。他曾经对生活感到困惑。

2010年左右,曹斌听说家乡有人种高原渡边夏菜,收获还不错。所以他决定回家,试着种卷心菜。到处求教,才知道种菜需要下苦功,需要很大的铺膜、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知识。这几年,他越长越好。他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年收入一直稳定在10万元左右。

定西市安定区高枫乡海拔2500多米,年平均气温只有4.4摄氏度,寒冷潮湿。它已成为渡边夏菜在安定区高原的新产地。“高海拔地区日照强,温差大,病虫害少,适合种植高原渡边夏菜。塑料薄膜种植也能有效实现节约和保温。”乡长王玉国说。

在甘肃,干旱少雨,加上降雨时空分布严重失衡,过去基本靠天气吃饭。“种个山,开个车,煮个锅,吃个饭”是当地粗放耕作,歉收的真实写照。

90年代以来,甘肃人在田间掀起了一场“塑料薄膜革命”。这层薄薄的塑料保留了土壤中的水分,极大地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使高枫乡受益。

曾经的“吃救济粮大县”定西市通渭县、白银市会宁县,随着被称为“全膜双垄沟播”的地膜技术的推广,玉米、马铃薯连年丰收,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如果说以塑料薄膜为代表的“塑料革命”让甘肃实现了粮食供需的紧密平衡,那么以温室为代表的“塑料革命”则让甘肃很多贫困地区的人们拉出了“穷根”,变成了“穷产业”。

温室并不少见,在干旱贫困地区发展温室种植的历史并不算太长。进入安定区鹿家沟镇,一排排大棚,花卉、蔬菜、制种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随着温室的出现,它是高效节水理念的应用。有温室的地方,基本都是滴灌。一些滴灌的温室已经实现了水肥一体化。

过去,南川村的贫困户邵靠“种十升斗”种粮。现在承包了四个大棚,养殖茄子、西红柿、辣椒,亩产几十公斤。然而,当时,“这几十公斤的种子不到一麻袋,却卖了近4万元”,邵唐骏说。他们培育的种子由一家公司包销并销往海外。

高端现代丝绸之路防寒抗旱农业也正在兴起。在酒泉市苏州区,在“风吹石没草长”的戈壁滩上,一排排太阳能温室拔地而起,生机勃勃。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无害化绿色病虫害防治、物联网控制等现代设施农业技术,让戈壁沙漠焕发出新的色彩,火龙果、无花果、莲雾、台枣等南方水果出现在戈壁沙漠上。

来自苏州区综宅镇综宅村的范立德,第一次尝到了现代丝绸之路寒旱农业的甜头。2009年,他在国外工作时,回国开始种植戈壁蔬菜。

甘肃省农业和农村事务厅厅长李旺泽表示,只要因地制宜,“观念创新和科技创新”也能让荒芜之地掘金,高山地区、苦干之地和沙漠戈壁也能成为郭华山、米良川和聚宝盆。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