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奥服装中讲述“中国故事”:揭开服装背后的科技元素

  • 2021-04-08 17:55
  • 中国新闻网

随着国际体育竞争的日益激烈,运动员的比赛服装早已不仅仅是“衣服”。冬季运动是在冰天雪地的低温环境下进行的,比赛服的技术要求无疑更高:既要满足保暖和保护的功能,也要尽可能帮助运动员发挥得更好。

过去,中国冰雪高水平运动员的制服大多需要从国外定制。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在“科技冬奥”的指导下,中国冬奥制服自主研发初具规模。

在接受中国新闻社的独家采访时,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主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称她的作品为“在冬季奥运服装中讲述‘中国故事’”。三年前,出于职业敏感性,刘莉经常从美学角度欣赏花样滑冰这种竞技性和艺术性的运动,这更多的是一种粉丝心态。2018年底,他意外为中国花滑队设计服装,开启了与冬奥会服装不解之缘。

“我们在服装定制方面有很多经验,也接触过舞蹈服装定制,但与设计和运动紧密结合的花滑服装确实是一个飞跃。”刘莉说,花样滑冰是一个典型的“高难度项目群”,它不仅是一项追求速度和高难度动作的冰上运动,而且非常注重艺术表现,所以比赛服装的设计应该体现这种“融合”。

滑花服的设计没有统一的风格,每套服装都要根据运动员选择的音乐和动作,以及运动员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来剪裁。技术难度高的表演对服装的要求更高,既美观又鲜艳,还要求面料轻薄,运动拉伸性能好;双人滑冰比赛涉及投掷和跳跃。女运动员穿衣、装饰时,要避开男伙伴举的关键部位。

刘莉说,理解音乐,设计手稿,制作裸体服装,用钻石装饰,在陆地上尝试,在冰上尝试.一套花滑比赛服,无中生有,从设计到上身都需要很多环节。“我们第一次在冰上试的时候都很尴尬,但是最后的结果很好。”

在2019年花滑世锦赛上,中国双人滑运动员隋文静/韩聪穿着刘莉队设计的套装夺冠,这给刘莉队增添了信心。随后,刘莉北京服装学院被批准为“冬季运动训练大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重点项目,开启了她与冬奥会服装的深度合作。

让刘莉骄傲的是,这个项目“基本汇聚了国内视野内顶尖的R&D院校”,以——北服团队为牵头单位,加入东华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清华大学等10个单位共同攻关,100多名科研人员通力合作,还有很多从美、澳、意回国的特殊人才。

在攻关过程中,课题组提出了“快速、防护、保暖、美观”的设计宗旨。赛车赛事以“快”为重点,重点解决冬季运动赛车服在多参数耦合条件下的跨尺度协同减阻机制;“防护”是指冬季运动速度快、环境复杂、运动员受伤风险高、训练和比赛时服装装备防护性能高;“温暖”是冬季运动的普遍需求,“美丽”是中国传统技法在服装上的融合,表达中国文化。

刘莉说,有四个设计目的下的子类别。比如在保护方面,高山滑雪训练

针对“快”的研究,团队根据不同的运动姿势和速度特征制备了高性能的减阻面料,收集和测试了全球100多种面料的基本性能,并将其应用于服装的减阻设计。“从项目的阶段性研发成果来看,在高山滑雪项目中,我们设计的服装总阻力比国际上购买的高级服装低4%。”刘莉说。

除了科技因素之外,刘莉队非常注重冬奥服装的中国审美表达。“我们有一套采用苏绣技术的滑花比赛服。乍一看,我们以为颜色是印花染色的。手工可以发现,是一针一线绣的。”刘莉说,刺绣妇女需要大约250个小时才能把针距缩短到正常的1/5。运动员在冰上试用后,在灯光下非常刺眼,呈现出比印染工艺更丰富的效果。

明年的冬季奥运会,中国冰雪运动员预计将在门口穿上自己开发的制服。北京服装学院院长贾表示,作为冬奥会视觉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奥会服装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的科技文化气质。“我们希望通过服装设计,帮助运动员在保护、减阻、成长率等方面发挥得更好,同时展现民族的热情和国家的文明。”

当花滑馆的音乐结束或速滑运动员冲过终点线时,刘莉总会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思考“我能在哪里再进步”。“对科技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希望每一个奥运周期都能在前一个周期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在刘莉看来,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是中国冬季运动服装理论研究和发展的平台。团队研发的“堡垒”服装,通过提高纤维的隔热率,采用主动加热技术,可以达到优异的隔热性能,可以移植到民用领域。“让中国人穿上民族品牌的高性能保暖服装,是时代的责任。”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