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小镇》“大流子”传承人:希望“非遗”留下“冬奥记忆”

  • 2022-01-07 15:32
  • 中国新闻网

1月7日电“冬奥小镇”中“大流子”的传承人:希望“非遗”留下“冬奥记忆”

回望过去的岁月,在辽阔的山脚下,河北张家口蔚县的秧歌与康保二人转几乎家喻户晓。只有崇礼“打刘孜”,像一个藏在闺房里的少女,只在当地的村子里出现,这是只有崇礼人才能表演和欣赏的民间形式。

自从北京和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以来,“冬奥之乡”崇礼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从贸易城堡中走出来的崇礼“大溜子”也出现在服饰中,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其丰富的文化,使这一流传了300年的民俗成为世界的“冬奥记忆”。

说起“打刘孜”,要从张库大道说起。从张家口大井门延伸出来的张库大道,曾经是一条承载金银的国际商道。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有两个乞丐来到了张库大道唯一的一条路——来寺,把“刘子”带到了这里。从此,“刘子”的第一支本土表演队诞生了。

说起“打柳”的历史,79岁的“打柳”传承人赵德义就像是几件珍品:早年间,艺术家们用当地材料,剪柳枝,左手右手各持一枝,互相击打,伴以舞蹈,要求强弱节奏。这种舞蹈形式就是“打柳”。

300多年后,崇礼各地创作了许多新鲜有趣的“打柳”表演。除了敲打柳枝伴奏外,还增加了鼓、锣、唢呐等伴奏乐器,还用扇子、手帕、鞭子等作为道具。节目也各具特色,其中《把日本门踢到门口》《八吊穿顶》《九龙混水》《滚白菜》节奏鲜明,寓意丰富。

与彩来寺相似的高家营,拥有当地最高水平的“刘孜”团队。作为高家营人,“大流子基因”可以说流淌在赵德义的血液里。赵德义说,“大流子”是崇礼区唯一进入张家口市级“非遗”的项目。清朝末年以来,能被人们记住的“大流子”传承人,如今已经到了第五代。

但让赵德义担心的是,近年来崇礼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很多“刘孜”队消失了。“‘打刘孜’表达了人们欢庆丰收、展望未来的美好愿景。是祖先对多元化精神生活的追求,不能丢。”赵德义说,为了继承原来的“刘子”,他想了很多办法:成立“刘子”团队,参加“非遗”展览,培养传承人.

近年来,赵德义经常带领高佳颖的“刘紫”团队,在春节期间参加“社火”、“花展”等重大节日晚会。舞台也从一户人家的小院子变成了开放的广场。节日的夜晚,伴随着熊熊燃烧的春火,赵德义穿着羊皮大衣,头上顶着一只乌龟,手里拿着一根柳条,大声吆喝着。一群头上插着蜻蜓灯、白菜灯、西瓜灯的女孩和男孩围住了他,场面宏大。

2015年1月,崇礼云顶滑雪场为迎接冬奥会举办了盛大的滑雪比赛。在庆祝比赛胜利的篝火晚会上,崇礼高家营“打刘孜”队盛装亮相,来自海内外的运动员和观众观看了一场欢快、粗犷、豪放的话剧《打刘孜》。

同时,近年来,崇礼区有意识地对当地传统民俗和“非遗”项目进行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组织民间专家对“大流子”的历史传承、唱腔、曲调、服饰、歌词等进行系统梳理和挖掘,努力将地方文化打造成冬奥会小镇张家口的一张特殊名片。

北京2022年冬奥会即将在国内举办,赵德义对“打刘孜”的传承更有信心。他期待着利用冬奥会的东风,在全世界面前展示“打刘孜”。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