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绘就文旅“诗”和“远方”新画卷

  • 2022-10-12 15:34
  • 国际在线

近日,省委宣传部举行“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八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文化和旅游发展情况。十年来,山东文化和旅游工作整体走在全国前列,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全省文旅系统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绘就山东文旅“诗”和“远方”新画卷。

“十年来,我省文化创意产业、精品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总体实力大幅提升,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作出积极贡献。”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李国琳介绍,2021年实现文旅产业增加值6867.2亿元,占GDP比重为8.26%。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4519.7亿元,增长到正常年份2019年的1.1万亿元,年均增长13.7%。培植“雁阵形”产业集群23个、领军企业17个,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7个、省级149个,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编制实施《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以沿黄河、大运河、齐长城、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为重点,文旅融合加速推进。连续六年举办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发放惠民消费券7.33亿元,文旅消费拉动作用更加突出。

“先后创作推出民族歌剧《沂蒙山》《马向阳下乡记》、吕剧《一号村台》、杂技剧《铁道英雄》、京剧《燕翼堂》、话剧《孔子》等一批优秀作品,收获3个‘五个一工程’奖、6个‘文华大奖’。”李国琳介绍,我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强化规划引导,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艺术创作组织化程度,努力创精品、攀“高峰”,艺术创作持续繁荣。成功承办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四届中国歌剧节、首届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重要艺术活动。建立和实施舞台艺术创作“4+1工程”扶持机制,出台《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设立“戏曲名家工作室”,实施“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文艺创作长效机制逐步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围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着力提高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公共文化设施提质升级。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五级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建有公共图书馆154个、文化馆15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821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5万个,各级各类博物馆647个。其中,国家一级文化馆、一级图书馆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三位,博物馆六项主要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十年来,山东获得国家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38个,居全国第一。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全省投入35.6亿元,连续5年用于欠发达地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断加强。积极对接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制订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实施方案》等,出台《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2012年的101处增加到2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687处增加到1968处。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登录国家数据库3.35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登录286万余件/套。“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非遗保护传承绽放光彩。全省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186项、非遗传承人88名,数量居全国前列。成功举办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积极推进“山东手造”工程,全省已认定“非遗工坊”574个、推出“山东手造”特色产品5350多个。

文化和旅游推介交流成效显著。“好客山东”品牌形象持续提升。连续三年纳入央视“品牌强国工程”,为全国唯一文旅类品牌。旅游产品研发推广力度加大。开展“好客山东 XIN体验”优质文旅产品系列发布活动。齐鲁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利用“欢乐春节”等国家级交流平台,举办一系列富有山东特色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品牌活动影响日益广泛,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建成并试运行。实施“孔子文化和旅游大使”计划,已发展孔子文化和旅游大使、专家、使者28000余名,成为传播齐鲁文化的重要力量。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