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创新当严守边界

  • 2024-04-11 11:34
  • 中国文化报

近日,某相声团体巡演取得成功,可观的上座率、火爆的现场效果凸显着相声艺术的魅力与演出市场的火热。

多年来,相声从回归小剧场到走向更大舞台,始终为诸多粉丝关注、喜爱,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质疑乃至诟病。譬如,有的观众尤其是资深相声观众对年轻演员在台上弹琴唱歌等做法不甚赞同,认为这种表演缺乏传统韵味;更多观众则吐槽段子、包袱与当下现实生活存在距离,内容创新不足、不同作品存在较高相似度,演员创作陷入网络段子搬运、自我重复之境地等问题。时代发展、技术进步等为相声创作表演提供了宽广空间与多种可能,此刻,怎样好好说相声,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于一切传统艺术门类来说,继承弘扬传统都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相声也不例外。传统作品中不仅凝聚着彼时的社会文化密码和前辈艺术家的心血智慧,而且沉淀着相声艺术的品格风貌、高远追求和技术技法,无论从“道”的高度还是“术”的层面,皆应系统、妥善地予以继承,成为从业的必要门槛、演员的基本素养。尽管任何一门艺术都不应把基本功作为至高追求,但倘若基本功不扎实,那么其他的理想抱负恐怕也缺乏实现的依傍和可能。

相声艺术除了需要努力汲取历史财富,更要注重与时俱进,用经过千锤百炼的传统技艺创作扎根当下、贴近生活的原创新作,不能以所谓“一遍拆洗一遍新”的名义,止步于、满足于对老作品的拆解、组接,让“说相声”成为一种基于既有素材排列组合的技术行为。尽管重写或戏仿的确能产出内容、诞生意义、制造笑料,但对当今社会生活而言绝非长久之计。从《夜行记》《买猴》《楼道曲》等知名作品,到《我知道》《导演的“心事”》等新作,能为观众喜爱、记住的相声作品总能够从彼时或此刻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提取素材,或真诚讲述或善意调侃,令观众会心一笑。用说学逗唱反映大千世界、展现社会人生,原创新作与当今观众在生活经验、情感心灵上的靠拢与共鸣难能可贵,其带来的审美愉悦更深刻、更长久,不是纯粹的技术操练所能比拟的。随着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AI背贯口、说绕口令不在话下,忽视原创性、当下性而过度强调技术性的作品或演员,处境恐将日益堪忧。

实际上,传承与创新总是一体两面,继承来的资源越是丰厚,可用以创新的素材和手段就越多;创新越是有成效,传统就越能得到发扬。当然,不可能每一种创新都能成功,也不可能每一种探索都有收获,但总要给创新和探索以适宜的土壤和一定的时间。风物长宜放眼量,对于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不妨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如果人们普遍认同相声大师侯宝林在相声中融入京剧,观众边听边数着板眼、跟着哼唱,是一种高雅与默契,那么,当今年轻相声演员弹弹吉他唱唱歌,或搞搞直播聊聊天,也就再正常不过,背后的逻辑都是相声与兄弟艺术、流行媒介对话交流,在此过程中汲取资源、丰富自身、服务观众。社会时代进步、传播渠道多元带来的内容、风格嬗变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以平和的心态、历史的眼光透过现象把握内核,理解尊重一代代从业者为弘扬自己所操持的艺术而做出的探索和努力,很有必要。

与内容、形式的创新突破相比,更值得留意的是相声创作表演的内容尺度和价值边界,绝不能把越界、失范理解为创新。相声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但不意味着一切生活行为都适合作为表演素材;相声要抖包袱、挖笑料,但不意味着一切人和事都可以拿来开玩笑。部分演员打着“接地气”的旗号,把口无遮拦、低级趣味当成幽默、当成相声创作的终南捷径,这是为懒惰懈怠、不思进取诡辩,绝非站得住脚的艺术主张。创新开拓大可大刀阔斧,但相声的基本技术规范和社会的一般道德要求不容颠覆,否则,创新也就成了放纵的托词了。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