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看海南】海南陵水美丽"蝶变":摘帽"沿海贫困县" 吃上"生态旅游饭"

当大巴车驶过牛岭隧道,首先映入眼帘便是蓝色琉璃般的海水,热带的阳光在这可以毫无阻碍地直射进十几米深的清澈海水里,折射出薄荷绿、青黛、浅蓝、深蓝、靛蓝等不同深浅却同样透明的蓝。

未来网陵水11月27日电(记者 谢深森)当大巴车驶过牛岭隧道,首先映入眼帘便是蓝色琉璃般的海水,热带的阳光在这可以毫无阻碍地直射进十几米深的清澈海水里,折射出薄荷绿、青黛、浅蓝、深蓝、靛蓝等不同深浅却同样透明的蓝。

分界洲岛的海。南海网供图

近日,“改革开放看海南”2018全国融媒体海南行大型活动采访团走进陵水黎族自治县,感受陵水十年磨一剑,借力优质旅游资源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之路,探访陵水的“蝶变之旅”。

“分界洲岛独特的“分界”个性首先就体现在气候的分界。”分界洲岛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绵延的崇山峻岭分隔,这里很容易出现气候的变化:夏季时,岭北大雨滂沱,岭南却是阳光灿烂。冬季时,岭北阴郁一片,而岭南却是阳光明媚。“牛头下雨牛尾晴,教人如何不回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陵水县分界洲到诡谲多变的天气。

同时,记者了解到,分界洲岛是海南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是海南岛东海岸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重要的人文分界线,也是海南琼南与琼北地区的分界地标。

分界洲岛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景区情况。南海网供图

然而在十多年前,人们提到陵水,第一想到的便是“沿海贫困县”,尽管拥有绵延数十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除了南湾猴岛、椰田古寨等少数几个景区外,陵水旅游业亮点不多,发展层次较低,市场秩序有待规范。如何化解处于传统旅游业发展阶段的“病症”之惑,成为困扰陵水的一道难题。

过去陵水发展传统旅游业,以服务团队观光客为主,与“休闲度假”尚有距离。陵水旅游业如何借助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实现转型升级,考验着一方党委、政府的思谋与魄力。摆在面前的旅游发展难题使陵水深刻认识到:如果不对旅游业发展进行重新规划布局,不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面朝大海的陵水,不会迎来旅游业发展的春天。

在进行科学规划布局的基础上,陵水在香水湾、清水湾、土福湾建设了一批旅游度假酒店,并逐步发展其他业态。

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之路,是陵水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支点。陵水黎族文化源远流长,黎族文化可以提升陵水旅游的文化内涵。陵水县委书记麦正华表示,陵水要做好旅游开发的文章,必须以文化强旅,充分挖掘陵水文化底蕴,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依托陵水初具雏形的黎族文化、红色文化、疍家文化、海洋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策划开发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树立文化与旅游共赢发展的观念。

分界洲岛景区内利用当地民俗文化打造景区特色。南海网供图

坡村是陵水的革命老区。2016年,坡村通过结合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和黎乡资源,开创出以情境化为基础的参与式、体验式红色旅游新模式,穿红军装、吃大锅饭、领取“坡村护照”等丰富多彩的体验式趣味活动,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参观式旅游模式。这也成为陵水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截至今年9月30日,陵水县接待游客352.09万人次,同比增长24.89%;其中,过夜游客人数177.41万人次,同比增长27.54%,一日游游客人数174.68万人次,同比增长22.39%。旅游收入22.15亿元,同比增长22.45%。

事实上,近3年来,陵水旅游业接待游客总数和旅游总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荣获“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称号。如今的陵水,与十多年前的陵水相比,改变可谓是“沧海桑田”。

如今,陵水正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依托民俗文化、凸显生态文化、开发体育文化、提升海洋文化,加快建设一批具有浓郁文化背景的旅游景点。

“改革开放看海南”2018全国融媒体海南行大型活动采访团来到陵水分界洲岛旅游区。南海网供图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