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做好文旅扶貧

加快建設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訪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黨委書記、主任劉旗

世界自然遺產金佛山景色。 (南川區文化旅游委供圖)

時尚之都的多彩人文風情。(市文化旅游委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指出,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各地區各部門務必高度重視,統一思想,抓好落實,一鼓作氣,頑強作戰,越戰越勇,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更加注重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

如何將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到文化旅游發展事業中去,做好“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文旅“答卷”?6月18日,重慶日報記者專訪了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黨委書記、主任劉旗。

實施“六大攻堅工程”

做好文旅扶貧

重慶日報:現代旅游業是融合一二三產業的綜合性產業,涉及面廣、關聯性強、帶動力大,具有“興一業旺百業”的作用。請問,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上,重慶文旅如何發力?

劉旗: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后,我們第一時間把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堅持一體化學習、一體化貫徹、一體化落實,切實把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轉化為果。

文旅扶貧是推進精准扶貧的重要載體,與其他扶貧方式相比,具有強大的市場優勢、新興的產業活力、強勁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帶動作用。

去年,在全市旅游發展大會上,我市明確提出打好“鄉村”牌,把發展旅游與振興鄉村結合起來,把田園風光、秀美鄉村變成聚寶盆。目前,全市建成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景區景點3000多個,鄉村民宿和農家樂2萬多家、休閑果園及農庄7500多個﹔全市鄉村旅游從業人員達130萬人,其中帶動農民就業100萬人,帶動33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文旅賦能,重慶鄉村正在向現代版“富春山居圖”魅力蝶變。

重慶日報:有效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需要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有何打算?

劉旗:下一步,我市針對14個貧困區縣將繼續實施“六大攻堅工程”——提檔升級文化陣地設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指導扶持文藝創作生產、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持續發展培育文化產業、提升人才隊伍建設素質。

針對18個深度貧困鄉鎮,繼續實施“三建六送”項目,年內將完成10個深度貧困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100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並利用文化旅游扶貧直通車為深度貧困鄉鎮送流動文化服務,以及輸送游客、購買當地農副土特產品,助農增收。

深入推進鄉村旅游發展,支持貧困區縣有條件的景區創建國家A級景區﹔指導貧困鄉鎮包裝旅游商品,並納入“重慶好禮”。

深入推進魯渝扶貧協作,與山東省互動開展“魯渝共建非遺扶貧培訓成果展暨‘十萬山東人游重慶’活動”﹔建立魯渝扶貧協作援建項目備選庫,邀請山東文化旅游企業到貧困區縣投資。

推動對外交流與合作

打造國際知名文旅目的地

重慶日報:貫徹落實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有何思考?

劉旗:旅游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渠道,是發展經濟、增加就業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

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文旅必須肩負起應有的責任。今年1—4月,我市接待入境游客95.37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6.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8%和18%,文旅事業促進對外開放的作用日益凸顯。

重慶將圍繞建設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標,進一步梳理完善對外開放體系內容,搭建完善對外交流展示平台。

具體為:加強對外交流合作,積極擴大“朋友圈”。持續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推動合作項目化、事項化,促進重慶與相關國家(地區)及地方省市州開展政府間、行業間等深層次交流合作。積極參加並依托“一帶一路”相關國際性會議、論壇、研討等交流活動開展重慶文化旅游推介,多方位展示重慶文化旅游形象,提高重慶文化旅游對外交流合作水平層次。

完善重慶文化旅游對外開放體系。大力發展入境旅游市場,制定完善《入境旅游三年行動方案》,為全市入境旅游市場發展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盤活利用重慶文化旅游外事資源,積極拓展文化類院館、文物舊址、文化設施、文藝演出等文化資源的市場功能,打造“重慶文化旅游國際會客廳”﹔加快籌建重慶文化旅游國際交流中心,支持境內外文化交流機構和展示項目落地重慶,提升對外交往輻射范圍等。

加大“走出去”“請進來”工作力度,優化完善“三峽”“山城”等五張牌的包裝策劃,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到重慶入境旅游重點客源城市設立重慶文化旅游境外推廣中心,開展精准營銷、定向推廣﹔加大“請進來”力度,積極邀請境外文化、旅游機構、企業等單位到重慶踩線、考察﹔辦好第二屆全球旅行商大會等,搭建重慶文化旅游展示+採購交易+交流合作國際平台。

擔當上游責任

筑牢生態屏障

重慶日報:貫徹落實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這一重要指示精神,重慶文旅將怎樣肩負起上游責任,有何具體措施?

劉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將聚焦打好“三峽牌”,突出高峽平湖壯麗景觀和歷史文化厚重底蘊,彰顯“壯美長江·詩畫三峽”主題,打造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讓“一江碧水、兩岸青山”成為子孫后代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家底”。

強化規劃和政策引領。編制《“大三峽”一體化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從市級層面加強對“大三峽”區域旅游發展的統籌指導、規劃引領,務實推動一體化發展。制定《長江三峽流域(重慶)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生態保護理念,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長江流域重慶段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體系,全面利用開發文化資源,有效促進本區域各民族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傳承和創新創造性發展,促進本區域經濟、社會、文化全面協調和發展,形成綠色產業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推進打造“大三峽”旅游集散中心。主要依托萬州鐵、公、水、空立體交通優勢,支持萬州建設“大三峽”旅游集散中心,提升“大三峽”旅游服務水平。

提檔升級旅游產品。抓好現有游輪產品提檔升級,積極發展環保型“水上巴士”觀光快船,建設以萬州為中心的“水上巴士”站,培育世界內河游輪旅游精品﹔打造精品旅游景區,加快沿江精品景區擴容和提檔升級,推進兩側腹地旅游資源深度開發,培育打造一批精品景區、旅游度假區,構建“一干多支、水陸並進、江岸聯動”的旅游空間格局。

培育旅游精品線路,加強旅游線路產品策劃設計,豐富和優化三峽游輪旅游產品線路,培育“大三峽”自駕旅游環線,發展特色、多元化的旅游線路﹔開展一體化宣傳推廣,面向全球、緊貼市場,講好三峽故事、做好三峽旅游包裝,擴大“大三峽”旅游影響力和知名度。

車田鄉旅游“一業興促百業旺”

“房子修整了,大路建起來了,日子越過越安逸了……”6月25日,剛在地裡鋤完草回家的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車田鄉黃壩村2組村民文成俊談起家鄉變化時,眉宇間藏不住笑容。

車田鄉位於武陵山區,距酉陽縣城75公裡,交通發展落后,產業基礎薄弱,是我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自從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市文旅委扶貧集團對其展開了對口幫扶。

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市文旅委扶貧集團以旅游扶貧為抓手,在當地探索出一條鄉村旅游扶貧新路子——

編制了《武陵桃源·天龍山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依托車田鄉天龍山、后河峽谷、黃壩森林等優美自然環境與保存完好的傳統土家村落資源,對接市場旅居度假熱點,以桃源特色村落開發為重點,以桃源美景打造為支撐,打造以特色村寨度假為核心特色,民族文化體驗、自然生態觀光、家庭休閑娛樂等功能為補充的現代版桃源生活目的地。

完善接待設施,鼓勵支持當地村民打造“桃源人家”鄉村旅游品牌。目前,該鄉“桃源人家”數量已達200多家,接待床位1200多張。同時,對車田鄉餐飲住宿從業人員舉辦專題培訓班,提高他們的從業理念和服務技能。

打造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點,為旅游發展提供樣板。目前,貓頭壩、文家院子、桐麻台、苗營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點建設完工90%,露營基地主體建設基本完工。

此外,圍繞路、水、電、訊、房、環境、公共服務等項目建設,給旅游發展提供基礎保障。規劃項目141個,目前已完工49個。在道路方面,全鄉規劃建設公路共140公裡,其中泔溪至車田公路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1.4億元﹔集鎮至貓頭壩、大窩坨至天龍山等8條旅游景點、重點寨落的農村公路建設已完工4條,全鄉交通區位優勢得到明顯改善。在水利設施方面,投入資金4000余萬元新建農村人畜飲水池安全工程,集鎮供水工程,黃壩村、清明村飲水工程等,解決車田鄉飲水和灌溉用水困難問題。在人居環境方面,對集鎮進行提檔升級,面貌煥然一新。

在旅游業的拉動下,目前當地已發展葉用枸杞種植暨精准扶貧示范項目120畝,新建和改造油茶總面積1.5萬畝,發展五倍子、藥菊等中藥材4000畝,李子等經果林1400余畝,發展高山土豆300畝,發展林下養殖土雞5000隻、火雞400隻等。

截至去年底,車田鄉實現脫貧66戶327人。

記者手記》》

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

當前,脫貧攻堅進入沖刺階段,鄉村振興戰略正如火如荼推進,不僅考驗決心,更亟待方法。

依托當地自然資源和人文底蘊發展鄉村旅游,讓景點、線路各具特色、創意、亮點,讓每一個鄉村旅游點都有特色風景,促使農村三大產業深度融合、與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這既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新起點,又是滿足大眾消費需求的需要。

然而,一些地方在鄉村旅游推進中卻出現了不和諧現象。比如“穿衣戴帽”不注重地域特色、拆建搞“一刀切”等,出現建筑格局雷同化、餐飲品種他鄉化、觀光游覽速食化的趨勢。游客不買賬,村民“愁白頭”。

事實上,鄉村旅游與自然環境、地域文化和其他社會自然資源有著天然的耦合關系,把政策、資源、文化、市場等優勢綜合利用好,因地制宜予以推進,是精准扶貧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首先,發展鄉村旅游要以人為本。地域不同,風景也各不相同。風景裡的人往往是一道最重要的風景,原住民便是鄉村旅游環節中的關鍵,要充分調動原住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其次,要有文化植入。各具特色、千姿百態的鄉村旅游不是生造出來的,需要文化滋養。要充分發揮鄉土優勢,挖掘聽不完的鄉土故事,喚起能打動人心的特定記憶及生活想象的“鄉愁”。

最后,發展鄉村旅游要注意循序漸進。由於地理位置、區位環境、資源稟賦、經濟條件、交通狀況等各不相同,鄉村旅游不可能遍地開花、一哄而上。旅游是一個系統工程,策劃、建設、產品、管理、營銷,環環相扣,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可能會影響鄉村旅游發展,一定要把握好節奏,穩步推進。本報記者 韓毅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