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经济带旺旅游演艺 超八成项目“赔本赚吆喝”

随着“夜经济”被各地政府重视,夜生活的重要方式——看演出也随之风靡,演艺项目越发成为旅游景区或城市吸引游客的重要抓手之一。在政策的扶持下,旅游演艺项目遍地开花,正不断开工开演,直接助推演艺相关产业链蓬勃发展。

“今年演艺设备增长了5.3%;创意设备的增长达到12.4%。”8月10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演艺科技论坛上,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理事长朱新村表示,在市场潜力巨大的夜间旅游中,演艺科技和装备在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过,动辄上亿投入的旅游演艺项目,同样面临着成本回收与盈利压力,以及追求高客流量和高艺术口碑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旅游演艺井喷

物有所用,演艺相关设备的增长也反映了旅游演艺市场的繁荣。

文旅部在今年一季度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旅游演艺节目台数从187台增加到268台,增长43%;旅游演艺观众从2789万人次增加到6821万人次,增长145%;票房收入从22.6亿元增长到51.5亿元,增长128%。

需求见涨,供给也快速跟进。2019年,一些旅游演艺项目相继宣布开工与开演,就最近来说,6月末宋城演艺(300144)开演的《张家界(000430)·千古情》的热度尚未褪去,7月就迎来了长沙铜官窑古镇的大型史诗级演艺《铜官窑·传奇》、甘肃张掖丹霞口旅游小镇推出的首台沙秀《回道张掖》。7月末,桂林旅游(000978)造势许久的《镜SHOW·生动莲花》也终于透露要在8月开始施工建设,2020年上半年开演。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政策的加持让景区和主题公园都加强了对演艺的重视。文旅部3月印发了首部《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4月出台的“7部门联合开展优选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推荐”的通知中,旅游演艺赫然在申报和优先支持领域内。

国内的旅游演艺市场,旅游演艺+景区&主题公园似乎成为了一种标配。从桂林阳朔的《印象·刘三姐》到古都西安的《长恨歌》,再到武汉的《知音号》,旅游演艺经历了实景演艺到剧院再到沉浸式演艺的变迁,也经历了从一到多的发展阶段。北京贝特圣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演艺事业部部长韩金涛认为,现在的旅游演艺正处于一个井喷阶段。安信商社的数据表明,进入成熟稳固期(2015-2018)的旅游演艺,新增数量为58个,年均行业投资规模为20.13亿元。

盈利问题待解

许多旅游演艺打着高投资的光环轰轰烈烈上马,发展却是各有差别。万达投资的《汉秀》黯然离场,宋城演艺却风风火火开启异地复制模式,在丽江、张家界、三亚等地发展。在行业专家看来,营收上的“两极分化”折射出旅游演艺中还存在一些值得被关注的问题。

盈利首先是绕不过去的坎。著名导演、策划人杨嵘透露,现在的旅游演艺80%多都是亏损,真正做到盈利的不超过3%。

“旅游演艺是旅游业中的一张名片。”杨嵘认为旅游演艺本身就是一项投入大,回收难的项目,因此在整个旅游产业链中应该扮演画龙点睛的作用。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副院长周立新也向记者表示,如果只靠门票收入,旅游演艺是难以回本的,一定是作为整体景区中的配套,从餐饮等各个方面获利。

高投入也让某些项目一度“难产”。据公开报道,张家界的《大庸古城》因为资金问题迟迟难以落地。

技术或可带来转机?韩金涛认为,“应该用技术问题解决目前演员少或者无的问题。”技术的发展可以弥补演艺投资中占比相对较高的人力成本难题,进而解决投融资问题。

深圳数虎图像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陶凯则提出,一个好的旅游演艺应该“先思考拥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思考你要打造什么样的游览曲线;再从土地和消费者身上去挖掘故事、历史、文化。”这也是许多专家的共识,成功的演艺一定要依靠优美的自然风光,利用自然+人文来吸引游客。

除了高投入回收难带来的盈利压力,追求更大的客流量与高艺术口碑中的零和博弈关系也困扰着演艺的发展,到底是提供阳春白雪吸引“懂艺术”的来看,还是下里巴人吸引更多的普通大众?

“互动式演艺与高流量之间存在着矛盾。”陶凯说道,旅游演艺应该弄清楚定位,是哪些消费者在看,一味追求客流量的增多也会破坏消费者的体验。

周立新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一些盈利比较好的旅游演艺面向的是普通大众,但其作品并不符合业界标准。

曲高和寡不利于吸引大众的青睐,进而影响客流量;但一味对标大众消费者的口味则容易流于同质化,缺乏创新,长期下去也会到达客流量的天花板。

“用不了几年,旅游演艺将会走向标准化。”韩金涛认为,目前在演节目工期紧凑的共性特点导致了创作的本末倒置,创意让位于技术和舞美,但现在的发展热度会驱使旅游演艺走向80%标准,20%创新的宋城演艺模式。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