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如何與旅游融合

雜技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早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雜技、京劇就在北美等主流市場為中國文化闖出了名堂,甚至現在外國人提起中國藝術,腦海裡浮現的就是武術、京劇、雜技。而旅游正是當下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一翼,兩強相逢有容乃大,雙方融合發展的產業前景不可限量。

雜技和旅游是天然融合對象

太陽馬戲團是跨足雜技、旅游行業的成功典范。近年來,除馬戲表演的核心業務,它正在推出一些新娛樂形式和新品牌,拓寬內容資源,擴大用戶范圍,提升創作能力。比如與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NFL合作打造沉浸式體驗中心等,它的很多創新都和旅游產業有關系。

放眼國內,“雜技之鄉”吳橋也在培育新型文化業態。總投資57億元的四個雜技文化產業項目全面落地,集旅游接待、會議、餐飲、康體、娛樂等多功能於一體。

旅游演藝產品中,融入了優秀雜技元素的節目層出不窮。2009年,河南省雜技集團斥巨資打造的大型雜技劇目《水秀》,一舉將濮陽雜技推向世界。目前,《水秀》已更新換代了好幾版,公開演出1000多場,在國內外游客群體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融合面臨哪些痛點

在對國內雜技和旅游演出結合考察之后,有如下整體印象:第一,景區都在講文化故事,文旅節目對雜技的市場需求很大,但大多都是展現蹦床、柔術技巧,還有很多雜技劇動作套路、技藝、節目類型差不多,市場中像中國雜技團《頭頂芭蕾》的這種創新性雜技精品不多。

第二,市場中不乏同行將雜技藝術和其他表演藝術形式結合或進行劇種間的跨界,但真正的力作還沒有。大多數結合還是“兩張皮”,如雜技是雜技,歌舞是歌舞。

第三,雜技作為整劇主要表現手法不夠,在劇情表達力上也不夠。現有雜技劇大多是寫意的,敘事性不強,通常只是將一些雜技技藝“串面包”,雜技出現在旅游演藝中多是雜耍、湊趣兒的角色。

國內一系列“走出去”劇目如中國雜技團的《一品一三絕》《頭頂芭蕾》《搖擺高拐》等,“以技壓人”的時代奠定了中國雜技傲視世界的起點,但現在迎來了新道具、新技術、新媒體包括新觀眾、新市場,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創新水平也極大提高,我們就不但要把雜技元素做到極致,更要用東方技藝來講述東方故事,讓雜技承載樹立中國文化大國形象的使命,讓雜技成為文化自信的重要表征。

融合出精品的突破核心

我認為突破的核心就是雜技的創新力。

一是跟雜技道具、舞美創新的結合。中國雜技團單個節目的創新力非常強。道具進步、演員表演到位,甚至雜技技藝都走在世界前列。《頭頂芭蕾》是全世界雜技技術高峰,《搖擺高拐》的最大看點是道具創新帶來節目質量的革命性變化。由於這個新道具,傳統的高椅項目和練高椅技巧的主演都一改淪為備份節目的困境,演員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

二是雜技節目形式上的創新。火遍全球的太陽馬戲團,是利用中國的技術、教師和中國的編排,去跟西方的冷戲劇結合,再加上與時俱進地運用多媒體、高科技手段進行包裝,形成了成熟的表演形式。

天創國際演藝早年跟沈陽雜技團做的《天幻》,在美國累計演出上千場,節目形式上就是將魔術、柔術、武術、繩技、大飛輪等相融合。作為從旅游演藝起步的公司,我們對雜技的關注度一直非常高,多次結合探索均給整劇錦上添花。以在美國的旅游勝地布蘭森市白宮劇院駐場演出數年之久的《馬可·波羅》為例,在塑造關鍵情節上,雜技起了非常好的效果:馬可·波羅南下就任遇到海上風暴時,一般舞蹈技藝已經無法表現,蹦床、爬杆就成了最好的手段﹔劇終,馬可·波羅和中國情人鴻雁傳情、天上相會,我們就動用了淒美的綢吊﹔為了展現地方風土人情,我們還動用了青花瓷頂缸、跑驢等地方技藝和傳統文化元素。

當前,在政府高度重視、文旅張開融合的雙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我們應在更大范圍內、更廣視角下尋找融合和創新之道。首先,要為雜技劇樹立一套劇目標准、行業標准。其次,中國雜技劇過於寫意,劇情不強、雜技大串燒的格局也亟待突破,行業應從道具、舞台科技、表演技藝等多向創新。第三,要有一群看好雜技藝術、能夠沉下心的人才進行雜技劇目的創研和革新。第四,以前隻練技術不求美感更不提文化修養的時代已經過去,提升演員的綜合素質、提升雜技人才儲備是緊迫的任務。(曹曉寧)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