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划归青岛旅游集团,青岛旅游的蜜糖OR毒丸?

上周,青岛海底世界景区51%国有股权划归青岛旅游集团刷屏朋友圈,官方称这是青岛旅游集团旗下继奥帆中心景区后再添优质旅游资源。很遗憾,刚刚落定此事没多久,根据文旅部和卫健委的要求,海底世界跟极地海洋世界等场馆一道,在4月20日起,开始暂停开放,恢复时间另行通知,刚刚开始有一丝曙光的青岛旅游业,再次蒙上厚厚的阴霾。

虽然疫情之下,旅游业遭受重创,但有宗君仍然认为直面问题才是根本。青岛海底世界虽然地理位置有独特优势,但也正是囿于西部土地资源稀缺,无法向外扩张与延伸;可以说,现在的海底世界,早已失去了刚提出“没看过海底世界 别说你到过青岛”时的辉煌,在本地已被极地海洋世界超越,更别提与长隆海洋世界、大连圣亚等国内排名前几位的海洋馆相提并论了。

所以,海底世界这张曾经享誉海内外的青岛名片已经进入旅游景区发展的瓶颈期,如果还一味的将其作为优质旅游资源推介、消耗,而不加以优化和创新,那么走向没落就是必然结果。

再说青岛旅游集团,这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国企集团,手握包含奥帆中心景区等在内的众多一线资源,青岛市政府恨不得把所有好的旅游资产都装进这个“蓝子”,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旅游集团成立于2013年,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亏损,其中仅2017年净利润就亏损了7.26亿元;并且债务规模巨大,截至 2018 年底,公司负债总额为 78.48 亿元……

数据来源于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于2019年9月为旅游集团出具的

《信用等级公告》,下同。

这再次印证了大量依赖行政整合的国有旅游集团,其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尚未成熟,作为一种商业组织的基本共性建设还落后于其扩张的步伐,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旅游集团发展的脚步。

回想近几年在青岛的旅游市场发展中,青岛旅游集团对普通市民和游客来说似乎并没有太强的存在感,最出名的一次应该还是2019年5月份发生的“奥帆中心对商业性婚纱摄影收取费用”事件。

当时官方回应中一直强调旅游集团是一家企业,收费属于企业行为,需要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回收投资运营成本。最后一句“要是觉得不合理可以不来”不仅激起了网友的愤怒,也折射出了一家出身名门的嫡系国企眼高于顶的傲慢与不屑。

这样的企业如何能做好旅游服务呢?

也难怪,青岛旅游集团的营业收入大头来源于收租子,旅游服务才是小头呢。

下面这张图来自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于2019年9月为旅游集团出具的《信用等级公告》。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从2016年至2019年6月,青岛旅游集团的租金板块收入贡献了超过80%的毛利率,甚至一度达到99.92%,果然房东出租生意一本万利。那么,青岛旅游集团究竟是做旅游的,还是做房东的?

相反,本应是旅游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旅游服务类业务,营收占比在四大主要业务中最低,2019年1至6月份,甚至出现了毛利率为负的情况。这是否可以说明,青岛旅游集团的主营业务方向运营能力不足?市场化水平是否较低?

《公告》中还详细介绍了青岛旅游集团的旅游服务类板块内容,其中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是海上旅游业务(帆船海之旅、夜游三湾等)、旅行社业务(奥帆中心景区门票等)、游艇俱乐部业务(收入主要来源泊位租赁)……

旅游服务类业务占营收比始终徘徊在10%左右,虽然这部分业务贡献毛利率也较高,但无奈规模太小, 充分说明旅游产品和路线对游客吸引力不足,竞争力欠佳。

青岛旅游集团下属产业

诚然,现在旅游集团的商业模式已经趋于多元化和成熟化,比如“旅游+地产”、“旅游+会展”、“旅游+航空”等等,有些也已取得成功,但一切忽视主营核心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都是伪命题,况且作为一个副省级旅游城市的国有旅游集团,如何整合资源加快青岛的旅游产业升级才是真正被寄予厚望之所在。

青岛旅游业这些年的形象,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社会评议不高,除了时不时出现的宰客新闻,最关键的,是我们似乎还是抱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招牌,不知创新,不愿创新,不会创新,账面上的数字还是比较好看,但青岛这些年还是没啥变化的感觉,青岛旅游集团攥着青岛部分优质资源,能否盘活,能否不止于做房东,对领导们,是一个大考验,我以为,让旅游重归市场,让市场检验产品和项目,去行政化多一点,不要仅仅满足于无偿接受划拨,接受资产,而是要把资产充分运营,物尽其用,青岛旅游,才有出头之日。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