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贺岁档电影,不像冯小刚拍的,更不像中国导演拍的…

  三亚《只有芸知道》第一次媒体看片,映后导演交流,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今年62岁,拍片的日子不多了,所以在这个阶段,我特别想拍一些美好的东西”。

  《只有芸知道》就是这样的电影,你会感叹冯小刚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剧烈,让你感觉他好像真的老了。但这种“老”,不是腐朽,而是深沉,静谧,是随之涌动的巨大情感。

  整场放映抽泣声不断,但就像它的宣传语“岁末暖心”一样,《只有芸知道》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电影,在这个寒冷岁末,它带给观众的,是哀而不伤的感动和满怀希望的温暖。

  《只有芸知道》的故事非常简单,一对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延展成了跨越十五年的温柔缱绻,直至最后的生离死别,追忆感伤。

  主人公的名字分别叫隋东风与罗芸,风与云。

  时代的风云常常壮怀激荡,可人间的风云,也不过是清风拂面,云卷云舒。

  如果你真正爱过一个人,你会记得他/她的什么呢?

  是第一次看到她绽放的笑脸,还是他随口哼出的一首歌? 是那些永远听不腻的冷笑话,还是那些似乎一辈子做不到,却又每分每秒都深藏的心愿?

  《只有芸知道》里似乎只讲了这些,120分钟,一百多个镜头,凑成三杯两盏淡酒,十五年幡然如梦。

  这,很不冯小刚。

  当笔者看过点映场之后,走出影院和影评人朋友一道抽烟,相对两两无言,都有种被巨大的意外冲击后的茫然。

  这么淡的电影,完全不像是冯小刚拍的。

  甚至换句话说,不像是中国导演拍的,如此“去戏剧化”,又饱含浓重情感的电影,很不符合我们现在浮躁的时代,没有耍宝吵闹,没有声嘶力竭,没有阴暗绝望,也没有口号式的歌舞升平。

  只有你和我,只有那追不回的时光。

  在中国电影谱系里,冯小刚是个很奇怪的导演,贺岁喜剧似乎是他的标签,但回头捋一下他的生涯,他最好的那些作品好像几乎和贺岁喜剧无关。

  他没法用代际和类型分化,又被时代的变化一直裹挟。 他在艺术层面做过很多次改变和突破,但又常常被认为是功利和投机。 他身体里有一个狡黠颓唐的老炮儿,也有一个不服输的感性少年。

  他的每一次创作都像是一种应激反应,对手、朋友、老板、甚至历史给了他点刺激,他就拍了一部电影,比如《夜宴》,比如《一九四二》,比如《我不是潘金莲》……

  而这部电影,他不是为谁而拍,而只为自己而拍。

  影片的主人公来自于真实的原型,冯小刚战友张述和他的妻子(即片中的隋东风与罗芸),冯小刚与之相交数十年,半生情谊。

  张述和他的妻子是实实在在的普通人,贫贱夫妻,相濡以沫,结发十几年后,妻子因病去世,张述带着妻子的骨灰走遍了妻子生前想去的地方。

  《只有芸知道》就讲了这么简单的一段人生,只有小小波澜,没有大风大浪,在浩瀚的人海中,不过一个转瞬即逝的涟漪。

  影片的情节多是以一段段爱情小事和生活琐事串联而成,二人在异国他乡偶然相遇,相爱后携手打拼,开小饭馆,买房子,做做生意,养养狗,直至妻子病故,丈夫带着骨灰,回到他和妻子的家乡,又去了妻子一直想去的鲸鱼之海,撒了骨灰,了了心愿。

  有时候,朋友是一面镜子,在他们的身上,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

  冯小刚的电影,大半生都在挣扎,也常常游走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

  说实话,从前他的电影,他的为人,都很紧绷,憋着劲儿想表达点什么,证明点什么,无论是逗观众开心的喜剧,还是为历史作注脚的大时代景观,都有不同程度的急切。

  但这一次,他完全放松了下来。

  就像一个人,静静地靠在躺椅上,好好想了想自己到底是什么人,做过哪些梦,然后发觉,那些最美好的,最有趣的记忆,都在生活最平静的底层。

  《只有芸知道》是很难拍的电影。

  它很美好,电影中的美好常常需要邪恶来映衬,但这部电影里几乎没有恶,都是寻常的善良。

  它也很深情,电影中的深情则常常需要巨大的苦难来营造,这部电影没那么苦,只有寻常的窘迫。

  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芸知道》看似云淡风轻,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冯小刚导演生涯最大的一次挑战。

  对于平淡中的深情而言,《甲方乙方》的调侃嘴炮,《夜宴》的古典莎剧,《集结号》的硝烟烽火,《我不是潘金莲》的天圆地方,都不过是小道。拿金庸武侠作比较,《唐山大地震》是七伤拳,《只有芸知道》是太极拳。《芳华》是兰花拂穴手,《只有芸知道》是黯然销魂掌。

  了解的人都知道哪种功夫更上乘,更需要悟性和情感。 《只有芸知道》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它又不仅仅在讲一段爱情故事,在故事的底色里,花甲之年的冯小刚,又一次严肃地面对死亡这一话题,电影中加上那只狗,一共涉及四段死亡经历,而预告片中就曾出现骨灰的特写画面,这在以往的中国电影中,都是极其罕见的。

  与此对应的,是顽强的生命力,那颗参天的大树,与女主角的命运相互对应。 亲人辞世的悲伤孤苦,经历怀疑痛苦,隋东风遵从遗愿,然后在这一过程中从坚守到放手,都是对生死主题的深刻描绘

  《只有芸知道》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我们的人生将去向何,除去生死两茫茫的黯然,两位主人公漂泊海外,从相遇到相恋,又从大城市迁徙到克莱德的十五年艰苦打拼,他们追求宁静又害怕被生活禁锢。

  罗芸要求将自己的骨灰安置在四个地方,正是她人生经历的四个节点。 我们的人生恰似一段段记忆的碎片。

  《只有芸知道》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叙事层面,采用了倒叙与闪回交叉讲述的方式。

  开场的镜头,仿佛一曲挽歌,魂兮归来,清冷萧瑟,其后追忆时又洒满阳光,暖得令人心痛,然后又渐至余晖斜照,最后又到了大海与天空的苍茫碧蓝,铅云掩映。

  整部电影的时间线索非常复杂,十五年后与之前十五年的每个时间点都有交会,但剪辑得平滑如丝,几乎看不到痕迹,也没有突兀之感。

  这就是情感主导剪切的最大优势,即使打乱时空,但只要让观众能够跟随着角色的感情脉络前进,那么时间的节奏就不是问题。

  最后说一下表演,片中主人公的年纪在20到40之间,在《芳华》后再续前缘的黄轩和杨采钰领衔的男女主角,算是交出了优秀的答卷。

  两个角色的难度太大,都不是什么戏剧化标签化的人物,个性又都比较单纯,而性格越单纯的人,内里的情感却越微妙,越沉重。

  在同龄的演员中,黄轩和杨采钰算是将纯真保留得比较多的演员了,一个性子比较老实,一个入行不久浸染不多。 两位女配角的表现也非常惊艳,徐帆饰演的房东林太,是勾连起隋东风和罗芸爱情的桥梁,而其温婉的大家闺秀做派,以及世故洞明的人生态度,都给了隋东风和罗芸极大的影响,亦师亦友、又亦母亲,是漂泊国外的隋罗二人情感上的锚,同时也在最初的一段时间保护着他们,没有遭遇世道艰辛的磨损。

 

  徐帆的表演和影片的气质很搭,极为放松,不疾不徐,台词与表情显得准确又自然,节奏感和分寸感都可圈可点,算是近些年她最好的表演状态。

  另一位女配角莉迪亚·佩克汉则十分令人惊艳,一是在镜头中真的太美了,二是这个新西兰女演员名不见经传,履历上也几乎没有影视作品,但在片中的表现却非常老道,演技纯熟自然。

  尤其她饰演的角色又是片中最有生命力的一个,可以说,静水深流、相濡以沫的隋东风和罗芸是导演冯小刚的内心向往,而永远在路上,永远停不下来的莉迪亚则是隋东风和罗芸的内心向往,是两种人生志趣的互相映照,她就像在“风云”中飞翔的一只鸟,美丽,又始终那么勇敢。

  《只有芸知道》与当前阶段的中国电影完全不同,它情节清淡,节奏舒缓。 但正是因为它的情节清淡,才给情感留下了巨大空间,也正是因为它前半段节奏舒缓,才给后半段情绪的爆发埋下伏笔。

  它不是短视频时代的快节奏的娱乐消费产品,但只要能够沉浸其中,自然会被它的深情所打动。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商务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